四 印度不与大国集团结盟,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发起不结盟运动,这些对于巩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的成果,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在冷 战的条件下,印度实行不结盟,常常能在东西方间左右逢源而获益,美苏两国都重视并 竞相拉拢印度。这些都提高了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50年代,尼赫鲁的威望如 日中天。世界上相当广泛地把印度看成是新生的亚洲的代表和象征。当时不少的人甚至 认为,中国的实力和地位虽然在与日俱增,亚洲的政治舵手还是印度。由于不结盟政策 从根本上符合印度的利益,所以此后长期得以实行。 在当时两大集团都有强烈的“非黑即白”的冷战意识的情况下,这种政策也存在着困 难和风险。尼赫鲁说,不结盟政策不是中立政策。实际上也很难真正在东西方之间保持 “中立”,它作为一项积极的政策,总是需要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是非曲直表态,并发挥 影响。结果即使是外交平衡的技巧高超,也往往不免有偏向某一方之嫌,为另一集团所 不悦,看成是“异类”。例如印度起初较为接近西方,即为苏联不悦,后来由于印度在 反殖民主义问题上的态度,在一些东西方争论的问题上的表态不符合西方的口味,批评 美国的政策,又与苏联发展了关系,这使它后来更多地遭到美国方面的怀疑和批评。 印度的不结盟政策隐含着充当亚洲领袖和实现大国地位的追求,但它也反映了亚非国 家不愿意卷入冷战纷争,坚持独立自主,实现民族振兴,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 ,维护和平的正当而合理的愿望。虽然尼赫鲁到其晚年也曾表示并不认为不结盟国家真 能对冷战全局产生多大的影响,在两大集团对峙的条件下,印度所能发挥的影响也的确 是较为有限的。但应该说印度实行不结盟政策还是制约冷战和促进缓和的一个因素。从 战后国际关系全局的发展的宏观视角看,它是在两极格局下最早产生的否定两极世界、 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之一。它也反映着一种历史的趋势,是对大国冷战集 团政治、强权外交的一种否定。这种政策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同情者,终于汇成强 大的不结盟运动,对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冲击着两极格局,推动着 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现在,不结盟政策已没有冷战时期的那种意义了,但在大国强 权政策和集团政策仍然存在的世界上,在美国竭力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情况下,对尼赫 鲁政府时期的不结盟政策加以研究,便不仅只有学术的意义。 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是有局限性的,它的基础是印度的民族主义,它是有两面性的,或 者说是一柄“双刃剑”,在其大国追求之下隐含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使印度独立后一 方面反对殖民主义,另一方面谋求地区霸权,不愿意放弃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反而把 它当成了传家宝。这又导致它与邻国关系中的诸多争议,不易与邻国平等和睦相处,不 愿意就有争执的问题达成合理的妥协。例如印巴矛盾长期难以解决,毫无疑问与印度的 政策有关,而这就促使处于弱势的巴基斯坦寻求外力以求得平衡,印度则求诸苏联,这 就违背了不结盟政策的一个重要追求--避免次大陆卷入外部大国纷争。印度与中国边 界问题发展到武装冲突,主要也是印度希望继承殖民时代的遗产而不愿意达成合理的妥 协所致。结果是曾说过“接受军事援助同不结盟政策根本背道而驰的”尼赫鲁,迫不及 待地谋求美英和苏联的援助,甚至一度表示愿意与美国进行合作以遏制中国。印度虽然 并不愿意放弃不结盟,但不结盟政策却因此而受到了损害。它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又 与本来友好的中国恶化了关系,于是更加被动,产生了“恐惧怀疑症”,疯狂地追求军 事安全,进行大扩军,造成了消极后果。虽然有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援助,印度在60年代 上半期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却没有达到预计的目标。60年代中期,自然灾害又雪上加霜, 不得不推迟第四个五年计划。直到70年代初,经济还没有走出困境。而此时为了准备对 巴基斯坦发动战争,它甚至与苏联结成“准同盟”性质的关系,适应了苏联当时的全球 战略,无疑也损害了它的不结盟原则。 【参考文献】 [1]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 [2]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1年:下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N.M.K hilnani,Panorama of India Dipolomacy,from Mauryan Epoch to Post-Ne hru Era[M].New Dehli,1981. [4]S.Gopal ed.,Selected Works of Jawaharal Nehru.Second Series [Z].Vol.1.Ne w Delhi,1984. [5]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6]张力。印度总理尼赫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7]Saleem Kidwai,Indo-Soviet Relations,Rima Publishing House[M].New Delhi I ndia,1985. [8]William J.Barnds,India,Pakistan and the Great Powers[M].Praeger Publishe rs,New York,Washington,London.1972. [9]G·巴勒克拉夫。国际事务概览·1959-1960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10]V.B.Singh Edited,Indo-Soviet Relations,1947-77[C].New Dehli,1978. [11]Stanley Wolpert,A New History of India.2nd Edition[M].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2. [12]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2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13]D·C·瓦特。国际事务概览·1962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4]P·R·查里。印苏军事合作回顾[A].南亚战略态势[C].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15]杰弗里·巴勒克拉夫,雷切尔·F·沃尔。国际事务概览·1955-1956年[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6]王绳祖总主编,卫林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第9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 5. [17]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部。不结盟运动主要文件集[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198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