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2)
二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举措及其实施 抗日时期,由于西北在全国所处地位的变化,国民政府从战时环境和需要出发,采取了一系列开发西北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以下仅就交通水利、农业开发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加以论述。 (一)发展交通与水利事业是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首要目标 交通既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又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尺度。交通便捷,才能谈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西北资源虽丰,但苦于交通梗塞,以至所有资源都无从开发,这也是近代西北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开发西北的首要目标放在发展交通事业上,使之成为发展西北经济链条上的首要环节,尤其以铁路建设为重。1928年冬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后,鉴于陇海铁路的延展是从海州(连云港)直达西北地区的东西重要干线,乃决定将陇海铁路(当时通车至灵宝)向西展筑。1929年首先续修灵(宝)潼(关)段,因战事影响,直至1930年12月通车到潼关东门外。为展筑潼(关)西(安)段,铁道部于1931年4月设立潼(关)西(安)段工程局,开始勘测施工;1934年12月通至西安;1935年4月,潼西段工程局改组为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继续承筑西(安)宝(鸡)段,并于1937年3月通至宝鸡。至此,陇海线宝鸡以东至连云港1075公里的铁路线全线通车。为确保陇海铁路机车用煤,陇海铁路局会同陕西省政府于1939年4月动工修建了咸(阳)同(官)铁路支线,全长138公里,1941年11月竣工通车。另外,为了开发白水煤源,陕西省政府于1937年派工兵修建了渭南至白水轻便铁路,1939年修成通车。 陇海铁路的延展和另外两条轻便铁道的修筑,大大便利了战时陕西对外交流,推动了陕西社会经济的进步。 公路建设因投资少、进展快而被确定为“目前便利运输交通之最先急”。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修筑联络公路,使不成系统的各省片段线路互相沟通,以适应战争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1934年春间,全国经济委员会组设西(安)兰(州)工务所,负责修筑西兰公路,经营近一年,工程初步完成后,1935年1月又在西安设立西北国营公路管理局,专管西北各省公路建设,制订出西北公路运输网计划大纲,并直接主持完成了西兰、西(安)汉(中)公路。西兰公路全长753公里,1935年5月1日通车。6月,蒋介石下令限“西汉公路年底通车”。(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该路全长447.6公里,1934年9月开工,1935年12月完工,成为沟通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打破日本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封锁,打通国际通道,接受盟国的援助和发展对外贸易,国民政府首先在西南抓了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在西北则改善了西兰公路和修建了甘新公路(兰州-迪化),使之成为贯穿西北地区的国际交通线。甘新公路直接与苏联相连,早在20年代已具雏形,1937年底动工修建,经过两年施工,全长1179公里的甘新公路建成通车,成为开发西北的一条重要公路干线。西兰公路改造工程于1940年完成,改造后的西兰公路阴雨天也可行车,是当时西北地区路况最好的公路。其次,国民政府改造和完善了一系列重要公路干线,1936年至1937年整修了华双路华天段;1938年春整修了甘青公路。还有宁平路、宁兰路、宁包路、西汉路等也都进行了整修。另外,国民政府在西北还新修了许多公路干线,如华双公路天双段,为陕西南部与甘川联系通道;甘川公路兰通段,为甘肃入川直通路线;汉白公路为陕南与湖北联系通道;宝平公路,为陇海铁路和宝汉、西兰、宁平公路联系枢纽;青藏公路玉树段,全长827公里,系联结西北与川藏地区的西部通道;此外还有宁(西宁)张公路、夏宁公路、宁陕(陕坝)公路、岷夏公路等。新疆自1935年修筑了迪伊线迪哈公路,该路于1937年7月1日完工通车,是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抗战爆发后,大批苏联援华物资就是通过这条公路运往中国抗日前线的。1939年5月,新疆又先后兴建了额敏-塔城、迪化-焉耆、焉耆-阿克苏、阿克苏-喀什和喀什-和阗等公路干线。 除了公路干线外,西北各省都修建了不少省内支线,如陕西从30年代初开始,先后建成了西朝(邑)公路、西盩(厔)公路、西南(五台)、西午(子午口)、原(三原)渭(南)、咸榆、渭蒲、渭大(荔)、凤陇、凤汉、汉宁(羌)、西荆(界牌关)、绥(德)宋(家川)、鄜宜(川)等十多条公路。青海先后建成宁民、宁循、宁门、宁互、宁同、宁都、宁贵等公路。宁夏于1933年建成了“三大干线”、“四大支线”。(注:“三大干线”是指宁夏至包头、兰州、平凉的三条省际道路;“四大干线”指银川至盐城、灵武、预旺和定远营的四条省内主要线路。秦孝仪:《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建设》,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76年版,第7-8页。) 总之,抗日时期整个西北地区的公路有了成倍甚至成十倍的增加(其中的西兰、甘新、凤汉、汉宁、汉白等线由全国经济委员会直接拨款兴筑),最终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近代公路网和西北各省区的公路网。此外,西北的航空、水运事业也有新的成就,兹不赘述。交通建设的发展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北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交通,同等重要者即为水利。因为交通即使便利,而农产匮乏,仍不能救济人民的贫苦。西北向来缺水,频仍的旱荒如同恶魔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为此,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西北开发案》,其中对西北的水利作了统筹规划,指出必须设“专门之机关与人材,作精密之考察,通盘之筹划。凡重要工程,非地方政府力所能任者,由中央办理,其余重要计划、简易工事,皆由其指导督率地方办理也”。(注: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开发西北案》所附《开发西北计划大纲》,1932年12月19日。)并先后在相关会议上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兴办水利的决议,如《十年万井计划案》、《请拨款兴修甘肃省杂大两渠以利灌溉方案》、《提倡甘肃造林兴修水利案》等。1936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制订的《全国水利建设五年计划大纲》,其中涉及西北水利的就有“完成关中八惠灌溉工程”(“八惠”为泾惠、洛惠、渭惠、梅惠、沣惠、灞惠、耀惠、汧惠八渠)、“整理绥远、宁夏、甘肃水渠”等计划案,以加强对西北水利事业的兴办,西北地区的水利建设掀起高潮。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