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抗日时期的国民政府与西北开发(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李云峰/曹敏 参加讨论

三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对西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开发西北的活动,不仅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兹举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即可知其全豹。
    (一)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的进步和工业近代化程度的提高
    抗日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制定一系列开发农业的政策,西北农业有了相当的进步。西北地区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农贷的发放,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1940年,甘肃农村合作社社员借款4687410元中,用于购买牲畜者占44%;购买种子者占14%;购买农具者占5%,购买、赎回土地者占8%,购买肥料者占2%,购买粮食及其他开支占27%。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贷款都用于农村的生产事业。(注:顾祖德:《五年来甘肃合作事业概况》(上),《甘肃民国日报》1940年7月8日。)同时由于大兴农田水利事业、开垦荒地,使西北地区的耕地面积都有所扩大。以陕甘为例,1934年陕甘两省耕地面积分别为30883000亩和21676000亩,到1946年分别增加到45627000亩和26167000亩。(注: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表2“各省耕地面积统计”。)随着国民政府资助棉农扩大生产,推广优良棉种,以及发展灌溉事业,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1920年陕西棉花种植面积为1283650亩,到1937年增加到4829829亩。1936-1938年,陕西棉花连续3年丰收,皮棉产量分别为1110000市担、1068000市担和1055000市担,是1919年至1948年30年间的最好水平。(注: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212页表8“主要棉产省区皮棉产量”。)此外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以陕甘的主要农作物小麦为例,两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由1937年13650000亩和8240000亩,增加到1944年的19263000亩和8652000亩;产量也由1937年的9429000市担和8328000市担,增加到1944年的33136000市担和10830000市担,这是1914年以来30年间的最高产量。(注:转引自《试论西北近代交通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65页。)陕甘两省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自身需要,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建设在西北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几家工厂主要集中在陕甘两省,且多与军用有关。进入30年代,随着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政策的颁布,陇海铁路的西延入陕,公路网的初步形成,既便于国外及沿海的机器逐渐输入,又为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销售提供了保障。因此,许多厂矿企业首先在铁路、公路沿线建立。不仅当地的企业家开始投资设厂,而且外地的开发商和知识界人士也先后来西北考察或投资建厂。如1932年陇海铁路管理局组织的由经济专家、大学教授、新闻记者等40余人参加的陕西实业考察团,对陕西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将考察报告编纂成《陕西实业考察》一书(该书约50万字,1933年10月由上海汉文正楷印书局代印,陇海铁路管理局发行(注:《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5期,第28页。))。再如1935年赵德山将其在徐州的玻璃厂一部分迁到西安,建立襄明玻璃厂;1936年济南成丰面粉公司设分公司于西安;石家庄大兴纱厂和武汉裕华纱厂,集资300万元,也于同年在西安创办大华纱厂。从1933年到1937年,陕西先后建立起纺织、面粉、化学、电气、榨油、机器制造、打包等机器工业。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把西北地区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对西北开发实行政策倾斜,加大了投资力度;沿海工业内迁,为西北开发提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抗战初期大量公教人员和难民迁入西部,使后方的军需民用物资日趋紧张,为西北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上这些因素成为西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使西北近代工业建设一度出现蓬勃兴旺的局面。到1942年,陕、甘、宁、青4省共有工厂839个,资本总额为16917.5万元,工人32857人,拥有动力151718匹马力。其中陕西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工厂数增加到385家,工业力量仅次于四川、湖南而位居全国第三。(注: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97页。)到1944年,陕甘两省各类工厂数已达587家,实缴资本总额48305.6万元,工人41605人。(注: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3年5月出版。)宁夏的工业较为落后,战时仅建工厂18家。新疆的新式工业也从无到有,共建有工厂44家。(注: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第88页。)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抗日时期西北的西安、宝鸡、天水、兰州、平凉、银川、西宁、迪化等都发展成为新的工业城市。同时,西北近代工业的发展,也使中国的工业分布发生显著变化,初步调整了西北地区的工业状况,中国拥有近代工业的地域有了一定的扩大。
    (二)推动了西北地区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在明清两代,西北地区曾出现过以从事边境贸易和省际贸易为特色的著名的“陕西商帮”,其活动范围主要是陇青川黔蒙藏的西部地区,其财势位居全国十大商帮前列。(注:李刚:《陕西商帮史·前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进入近代,由于官府赋役的苛重,洋货的打击,战争的浩劫,加之传统商帮缺乏新的经营理念,以及交通的不畅,西北地区的商业贸易事业日益衰落。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西北战略地位的提高和国民政府开发、建设西北力度的加大,西北地区的商贸活动呈现出日益繁荣之势。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商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输出入商品的增加。据1943年统计,陕西省15个县共有大小商号13289家;甘肃省全省共有商号2.5万家,年营业额达28亿。(注: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因陕西地处西北地区的东部,与豫鄂川晋毗邻,是西北通往全国各地的重要通道,所以成了各省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从30年代起,陕西输出入物资的价值总数不断增加。据统计,1932年陕西商品输出输入总额分别是936.8万元和1218万元,到1936年则分别增加到2477万元和2971万元;1937年又分别为1561万元和4842万元。(注: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页。)毋庸讳言,这种多年入超的情况,当然反映了西北地区商品经济落后性的一面,但商品输出入总额的增加,又显示出西北地区商贸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第二,新型商业贸易组织--股份公司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为适应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需要,西北地区的商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如兰州市1945年商业股份公司已有12家,支公司17家,资本总额达8685.74万元。(注:《兰州商业公司设立状况表》,1943年。)新疆有裕新土产公司、省贸易公司,还有民办的华新公司。宁夏有富宁贸易公司,青海有协和贸易公司和德兴海贸易公司等。第三,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商业中心。由于商业的繁荣,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银川、迪化等城市的贸易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战时后方的货物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西安是连接中原、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兰州是西北交通枢纽,是联系青海、新疆、宁夏的商贸中心;银川是连接西北与华北的商贸中心;迪化是战时西北国际通道的连接中心,也是抗日时期中国对苏贸易的桥头堡。1937-1938年夏季,约有6000吨各种物资通过新疆;1938-1941年间,中国经新疆向苏联运输的战略物资有钨、锡、汞、锑、锌、桐油、羊毛、猪鬃、生羊皮等。(注:这些物资的数量分别是:钨砂14664吨;锡7385吨;汞150吨;锑4075吨;桐油7768吨;羊毛10500吨;猪鬃6340吨;生羊皮1315000张。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此外,中国还通过地方贸易从新疆向苏联出口了350多万头羊,1039万张羊皮,29413吨羊毛和其他产品。(注:徐万民:《八年抗战时期的中苏贸易》,《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第203页。)这些商贸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中国商贸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