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三国志演义》:二元化的历史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杨林 参加讨论

二、正统观念与非正统观念
    过去评论《三国志演义》,往往从“正统”立论。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开篇就说:“读三国志(12)者,当知有正统、闰运、僭国之别。正统者何?蜀汉是也。”其实,历史上何为正统,过去本无一定标准,大都是统治阶级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己为“正”,以人为“伪”,因而历来争议颇多。这种正统僭伪之争,在历史著作中首先发难的就是三国历史。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改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复以正统属魏,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以正统归之蜀汉。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曾有评论:“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皆然。”(13)这就是说,所谓正统观念,即拥曹反刘抑或拥刘反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某种被时人视为正统的观念,其实正是前代非正统的观念,从历史的眼光看,二者常常纠缠在一起。这或许可以成为我们认识《三国志演义》中正统观念与非正统观念二元对立的一个前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正统与非正统的矛盾,我们不妨就此对历来被视为继统与篡立的两个代表人物刘备和曹操做一些探讨。
    罗贯中非常强调刘备属于汉室血统,不厌其烦地处处加以点明,将他标榜为汉室的合法继承者。他动辄向人宣扬自己的家世。督邮询问“刘县尉是何根脚”时,刘备答:“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三顾茅庐时,刘备也先后打着这个招牌。第一次叩门,对童子说:“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见屯新野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二访不遇,留书自称“汉朝苗裔”。见到诸葛亮后,下拜自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刘备手下文武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这一点,以抬高其身份。刘琦死后,鲁肃借吊丧之名来讨荆州。诸葛亮却说:“我主人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封疆之内,合分茅列土而居。……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到无分,汝主姓孙合情佃也?”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诸葛亮、许靖、谯周认为“四海不可以无主”,欲尊刘备为帝,理由就是“王上乃汉室之苗裔”。甚至连一些并不属于刘备手下的人,也在为他的“汉室宗亲”招牌做宣传。十八镇诸侯会师讨董卓,公孙瓒把刘备介绍给袁绍。袁绍说:“既是汉室宗派,取座来。”又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这些描写,都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正统观念。
    但是,刘备身上所体现的正统观念实际上又是相当薄弱的。一方面,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所谓“汉室宗亲”之说并不为时人所看重。因为刘备比起与汉室有直接宗亲关系的刘表、刘璋来,无疑“族属疏远”。何况他“贩履织席为业”,早已沦落为下层小手工业者。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以“汝刘豫州虽中山靖王苗裔,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庸夫”相讥。对此,诸葛亮反驳得一点也不显得理直气壮,只是说:“至于吾主,纵非刘氏宗亲,仁慈忠孝,天下共知,……”可见这块招牌的号召力相当有限。这说明罗贯中的择主标准并不限于“汉室宗亲”。另一方面,刘备的“复兴汉室”其实并非真要延续汉献帝的统绪,而是要自成霸业。他在恭请诸葛亮出山时说:“仰启先生,仁慈恻隐,忠义慨然,展吕望之良才,施子房之大器。”这番话无意中露出了他对帝业的希冀,他希望诸葛亮出山来做吕望和张良,自己的用心当然也就十分明白了。刘备占领西川、汉中后,诸臣劝他称帝,这时汉献帝还在位,刘备怕背上“僭居尊位”的恶名,不肯同意。诸葛亮折中了一下,建议暂称“汉中王”,并说“离乱之时,宜从权变;若守常道,必误大事”。刘备便答应了。这里的“权变”,实质上与篡立并无二致。由此不难看出,刘备并没有把汉献帝真正放在眼里,所谓“复兴汉室”,不过是他争夺天下的筹码而已。
    再来看曹操。在《三国志演义》的许多描写中,罗贯中确实表达了他对曹操“窃国弄权”、“欺君罔上”的谴责。但细心审阅全卷就会发现,罗贯中对曹操的态度实际上又是相当矛盾的。书中所反映的是一个“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终其一生,虽然“窃国家之柄”,但死时只是魏王,既起兵勤王绝诸侯问鼎之心,又延续汉祀断他人帝王之念,于汉多少有些功劳。当曹操死后,作盖棺定论的评价时,罗贯中引诗称:“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说明作者虽有不满,但对曹操的做法还是赞许的。对于曹操成为实际上的中原之主,罗氏也流露出宽容的感情。如写曹操义释关羽一事后,他就明确评论:“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对曹操在平袁绍后尽焚手下人暗地通袁之书而不问,又引诗称赞:“尽把私书火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这些都不啻对正统思想的否定。
    对于刘备、曹操的这种矛盾态度,书中有一句在不同场合里重复多遍的话大概可以作为注脚:“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这句话在嘉靖本里前后共重复了六次,在毛宗岗本中都无一例外地被删去了。以正统观念来看,历代帝王皆视天下为一家一姓私产,子子孙孙世袭无穷,故尔此说当属大逆不道,它对作为正统观念基石的封建宗法世袭制和帝王血统论提出了完全对立的看法。由此可见,当汉家气数已尽,汉室不可复兴之时,取代汉室已是必然趋势,承继汉室的关键并不在于姓刘还是姓曹,而在于是否符合“惟有德者居之”的标准。究竟选择哪个新主?刘备、曹操和孙权,其实都是人们选择的对象。显然,作者主观上虽想宣扬正统观念,但实际上却以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深刻揭示出正统观念的内在矛盾,从而激起人们对宗法政治的核心--皇位继承权以大胆的怀疑。
    需要说明,正统与非正统,在《三国志演义》中并非单纯地表现为表层与深层,或主流与支流,或明显与潜动的矛盾,而是一种融汇式的、合流式的对立。彼中有我,我中亦有彼。惟此,方见作者以及这个时代文人审视历史的迷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