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三国志演义》:二元化的历史观(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杨林 参加讨论

四、天命论与人事论
    《三国志演义》在探求历史盛衰时有大量关于天命、气数的描写。在罗贯中看来,天是决定汉末鼎足三分,三分又一统归晋的根本原因。全书结尾处的那首古风把这种意思表达得相当明确:“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这就是说,人世间的一切矛盾斗争、发展变化最终由天数决定,非人力所能勉强。天命成了唯一能对历史进程施加影响的决定性力量,成了接受或拒绝人类行为的最高权威。这种描写,使作者历史家的锐利眼光,常常被遮盖在一层虚无主义和宿命思想的迷雾之中。
    当朝政败坏、朝纲不振时,上天即垂示异兆以为示警,同时对恶人也施以异常现象作为告诫或惩罚;而当真龙天子出现时,则必有祥瑞。
    罗贯中在小说开头这样写道:
    建宁二年四月十五日,帝会群臣于温德殿中,方欲升座,殿角狂风大作,见一条青蛇,从梁上飞下来,约二十余丈长,蟠于椅上。灵帝惊倒,武士急慌救出;文武互相推拥,倒于丹墀者无数。须臾不见。片时大雷大雨,降以冰雹,到半夜方住,东都城中坏却房屋数千余间。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省垣皆倒,海水泛溢,登、菜、沂、密尽被大浪卷扫居民入海,遂改年熹平。自此边界时有反者。熹平五年,改为光和,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
    这些灾害和异常现象之所以频繁出现,目的都在于警告汉灵帝,不要让妇人阉竖干预朝政。但汉灵帝没有警省,结果引起天下大乱。曹丕废汉夺位,正在受禅台上向上天跪拜时,“台前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如骤雨,对面不见;台上灯烛,尽皆吹灭”,曹丕也被吓倒于台上。显然,这是天道在表示对曹氏篡立的谴责态度。
    再来看书中对刘备当蜀汉皇帝的描写,先有襄江渔翁张嘉,夜间捕鱼时捕上一枚玉玺,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谯周也说:“近有祥风庆云,从空中旋下,成都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现于毕、胃、昴之分,煌煌如月:此所应汉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似乎刘备当皇帝,也是上天嘉许的。
    上天超越于道德和理智之上,决定着人的生死寿夭:注定该死者不能强活,注定不该死者必能绝处逢生。
    天数对人寿夭的干预有不少例子。如诸葛亮把司马懿诱入葫芦谷,堵断了谷口,正要用地雷柴禾将司马懿父子烧死在谷中时,“忽然狂风大作,黑雾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盆倾,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响,火器无功。”司马懿父子因而得以逃脱性命。诸葛亮不由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诸葛亮的死也是天数注定。在五丈原,他曾企图用祭斗镇住将星的方法来延长自己的寿命,只要主灯七日不灭,便可增添一纪阳寿。但第六天夜里,魏延进帐报告军情,一阵风将主灯扑灭。姜维欲怪罪魏延,诸葛亮说:“是吾天命已绝,非文长之过也。”修髯子在《引》中有诗云:“天假数年寿孔明,山河未必轻归晋。”但是上天太公正无私,即便是诸葛亮,也不肯多假一年半载的阳寿。因此,蜀灭晋兴自然是天数使然。
    天命决定论虽然在《三国志演义》中如此普遍地存在着,但除了少数几个隐士,几乎所有人物都不肯屈从于天意安排。恰恰相反,他们似乎有意与天命对抗,人人竭尽智术勇武之事。这一点,倒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精神。
    从蜀汉方面来说,刘备事业的成败,显然是合乎天意的。但合乎天意,并没有使他们在创业中减少一分艰难;顺乎天意,也没有能阻挡其事业走向溃败。这里仍以诸葛亮为例。司马徽曾长叹“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而诸葛亮却在“天命不可违”的命运面前,把人事的主观努力发挥到了极致。《隆中对》开宗明义:“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肯定的实际上是人谋。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在人类自身中有着怎样开掘不尽的聪明才智。如果说,三分鼎立既合乎天意,又顺乎人心,二者在这里取得和谐一致的话,那么,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便明显违背了天意,表现为一种与天命的执意对抗。从刘备猇亭惨败之时,他便已经意识到“汉朝气数休矣”,可是当他决定北伐的时候,却完全把天意抛于脑后。谯周反对北伐,向后主报告:“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图也。”诸葛亮的回答是:“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由此可见,诸葛亮本质上又是一个与天命相对抗的现实主义者。的确,诸葛亮六出祁山向人们昭示的,正是一种为“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知其不可为而勉强为之的悲剧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他辛苦操持,竭尽忠诚,导演出许多精彩绝伦、可歌可泣的场面。尽管他因天命而中道陨殂,但多少年来,真正得到读者认同的却正是这种精神。在正统史家笔下,中国的历史悲剧少有撼人心扉的表述,只有《史记·项羽本纪》虽有此笔,后近绝响。《三国志演义》写诸葛亮,庶几近之。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在天命面前束手待命,那么,连《三国志演义》本身,大概也没有必要再写下去了。
    三国中的魏、吴两方,也多有一心要与天命相抗争的人物。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从不相信鬼神之事。正如他自己所说:“孤在戎马之中三十年,未尝信怪异之事。”因此无论作善作恶都无所顾忌。孙权继位以后,周瑜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方今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他在赤壁大战中儒雅潇洒,占尽风流。临死时他仰天长叹:“既生瑜,而何生亮!”表达了对天道的愤愤不平。
    综上所述,三国人物都不能不承认冥冥之中天命的存在。皇朝兴衰、人的寿夭皆取决于此。但是惟其如此,在命中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他们更相信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事业有更大成就,也就是说更看重人事因素,因而才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伟业。这种描写,可谓三国历史故事中最具生气的部分,它说明作者在解释历史时虽不乏天命思想,但同时也把人的力量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