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历史的发展进程,曾经发生过两次使人类生活方式为之改观的巨大“飞跃”。一次在距今一万四千多年以前,人类从依赖和榨取自然的生活方式进入相对独立地控制自然的生活方式,从采集和狩猎的社会转入农业和牧业的社会;第二次飞跃开始于两个世纪以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劳动,人类从农业社会跨入现代工业社会。这两次飞跃都可以称为“产业革命”,第二次飞跃还可以称为“工业革命”。 1780年代英国的经济起飞是工业革命的开端,英国率先走上了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这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人类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范围迅速扩大,新型的生产组织--工厂制取代了手工业作坊。随着投资水平的成倍增长,经济增长出现了质的变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了持续的、不易逆转的趋势,建立了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稳定平衡。产业结构的转变使英国从以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转变为以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社会阶级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变革,诞生了新兴的产业工人阶级队伍。工业革命将历史推到了资本主义时代。 英国近代工业化的这些基本内容,在后来走上近代化道路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依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但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因为,各国的产业革命和近代化都遵循着“随着生产资本支配社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组织也就发生变革,从而社会的经济历史类型也会发生变革”①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律。揭示这个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即分析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复杂因素的不同结合方式如何决定了各国经济起飞的先后和工业近代化特征的差异,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近代工业化道路的独特性 英国产业革命最早发生在一个严格说来不具备工业大国基本条件的岛国上。它的近代工业化无前例可循,更无经验和教训可资借鉴。与后来发动产业革命的西方各国相反,英国的产业革命不是由国家运用政治权力来计划、组织和推动的,而是社会经济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在克服来自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重重阻力中,逐步改造传统的旧生产方式,走上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因此,英国近代化的完成,即从1780年代到1850年代,经历了比其它国家更长的时间,走了更多的弯路。 事实证明,英国的产业革命并不“象晴天霹雳一般”②“突如其来,异常猛烈”。③一方面,英国的前工业社会虽然本质上是封建的,但决不是停滞和静止的,它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几个世纪内逐步为产业革命聚集着条件。另一方面,英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与后来的国家相比又是相对缓慢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760年到1860年只有2%;人均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9%④。到十九世纪中叶,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程度仍然不高。1851年的全国普查表明,大多数产业部门的生产方法没有发生根本变革,典型的英国产业工人并不是工厂的机器操作者,而是传统的手工工匠和工人。⑤在生产组织方面绝大多数是规模很小,只有数百英镑资本,雇佣几名工人使用几台机器的小工厂。新技术和新机器发明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推广速度,也远不象过去估计的那样迅速。⑥英国尽管凭借首先走上近代化道路所获得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煊赫一时,不可一世,一度称霸全球,执世界之牛耳,但是很快就暴露出它近代化道路中的致命弱点。仅仅一个世纪以后,它就相继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赶上和超过,丧失了工业霸权地位,并终于沦为第二流的资本主义工业国。英国早在近代化初期就埋下了它日后衰落的种子。 十八世纪末英国经济起飞所具备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也不比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优越。英国首先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背景。但是,土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仍占据国家的统治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保证国库收入,推行不利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议会重新颁布和保留的一系列经济法令以及残留的中世纪法规和行会制度,如“学徒法”、“定居法”、“高利贷法”、“航海法”,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本的积累,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其次,英国通过几个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⑦。但是,这些财宝大部分都转化为土地资本或挥霍消耗。据统计,工业通过商业贷款的渠道只获得工业资本的20%(其中4-8%是来自奴隶贸易和奴隶生产的糖贸易),⑧9%的工业资本来自银行贷款⑨,其余的71%要靠企业家从另外的渠道去筹集。再次,英国虽然有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金融制度,但是英格兰银行和伦敦西区银行拒不经营工业贷款,少数私人银行虽向工业贷款,但期限很短(最长为90天)。1721年,议会颁布的“泡泡法”禁止公开筹集资本,私人银行合伙人不得超过六人,“高利贷法”限定利息不得超过5%,但国债利息率不受此限,造成社会游动资金向国债方向流动,最后,为了支付日益增高的国债利息,国家大幅度增加税收,国家岁入从1780年代末的1460万镑上升到1799年的31,783,000英镑⑩,其中间接税占三分之二以上,直接税却从36%下降到17%(11),而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宗是支付国债利息,占40%弱。这就是说,通过国债和赋税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无异于每年抽走了大量工业资本。1783年,英国政府兑换荷兰人持有的三千万英镑国债券,至使大量资金外流,这批国债由国内资金填补,又等于抽走了大批工业资本。这些事实都证明,国家政权在英国的经济起飞时没有发挥杠杆的作用。 然而,为什么英国却比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提前近半个世纪实现了经济起飞呢?答案是,英国有长期历史形成的与大陆国家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曾经指出:“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辩的色彩。”(12)这是解开英国为何首先实现产业革命之谜的关键,英国是“十六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十八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13)在政治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大陆国家不同的以土地贵族--中产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三层结构的阶级社会,雇佣剥削是这种社会结构中阶级关系的主要内容。相反,欧洲大陆国家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双层式的,一端是少数土地贵族,另一端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或农奴),易北河以东农奴制的翻版使这样的社会结构更为清晰和简单,贵族的身份和特权,农民的依附关系和义务,都有法律条文作明确的规定,各个阶级和阶层都严格地处在等级社会的各个阶梯上,任何踰越身份的行为,包括贵族和农奴,都要受到法律、教规或习俗的严厉惩罚。在这些国家中,即或两大社会阶级之间有中产阶级,但数量也不大,社会功能的意义较小。货币地租已经或正在发展,但基本上属于封建地租性质。即使在资本主义因素比较发达的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封建地租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仍然是阶级关系的主要内容。而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正处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还是不定形的。一方面它刚脱胎于封建社会,既残留大量的封建关系,又含有大量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孕育着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母体。它的显著特征是有数量众多,层次复杂的中产阶级,社会阶级和阶层之间界线不那么分明,并有比较发达的商品货币经济,因而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所以,它能对正在变化的诸经济因素作出较灵活的适应和反应,并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社会结构,而且反过来促进了经济起飞必要条件的早熟,从而使英国首先发动产业革命,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但恰恰正是由于这些同样的原因,又使英国的近代化带上了渐进、缓慢和保守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