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对英国商品需求的增长来自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者相互补充,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国内市场,它不仅规模远远大于海外市场。(53)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海外市场的规模。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猛烈增长以及社会阶级集团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决定的消费模式的变化。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人口的加速增长,史称“人口革命”,(54)对经济起飞起了积极作用。因为,英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意味着劳动力投放的增加,而且也是消费因素的增长。与此同时,与大陆国家相比,英国消费水平的增长也比较快。这不仅得到统计数字的证实,在当时的一些记载中也得到反映。英国的国民平均收入从1689年的7英镑1先令(55),到十八世纪中叶无大变动(56),到1770年已上升到18.5英镑(57),1800年上升到21.9英镑(58)。马尔萨斯曾记载道:“……十八世纪头十年,每个工人靠自己的一天劳动所得能够买到三分之二配克(每配克合9.92升)小麦。……到1750年,工人一天的工资能够买到整整一配克小麦”。(59)亚当·斯密在描述了英国的消费状况后说:“实际劳动的报酬表明,在这个世纪中工人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数量已大大增长了”。(60)亚瑟·扬1776年在《法国游记》中估计,英国工资比法国工人高76%,生活水平也高76%。(61)他说:“英国吃白面包的人比大陆多。普通英国人穿皮靴;而佛兰德人和法国人穿木屐。英国农民穿呢绒,而法国人和法国农民穿的是只能当桌布和床单的亚麻布。”他们的记载中注意到了英国不同社会集团收入不均。“富者益富,穷者益穷”的趋势,但是也认为,与大陆国家相比,英国的收入分配差距相对地比较小。(62) 英国需求水平的增长还表明在消费模式的变化上。在大陆国家,各阶级处在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封闭的状态中,不仅贵族的身份和权利、农民的依附关系和义务,以及师徒的宗法关系都由法律给予明确的规定,而且消费方式,包括饮食和衣著,都成为阶级差别的标志。土地贵族和富裕商人垄断了奢侈品的享受,农民和平民只能吃上粗糙的黑麦和荞麦,不敢有非份之想。他们依靠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家庭副业供给全家的粮食和大部分消费品,用于市场的那部分收入比例十分小。英国恰恰相反。一方面,自然经济的成份已经下降到无意义的程度,绝大多数人的粮食和消费品完全靠市场供应,劳工家庭的收入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工业品。(63)另一方面,英国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界线极为模糊,消费方式不再成为社会阶级差别的标志。中下层阶级在消费方式上模仿贵族和乡绅到十八世纪中叶以后竞风靡一时。著名文学家费尔丁曾生动描绘这样一幅消费竞争的景象:“当贵族正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正在翘首企望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64)竞争消费的重要后果是使奢侈商品不可能长期被某些阶层垄断从而迅速转变为大众消费品。例如,进口的茶叶在世纪初只是贵族和富人才可能享受的奢侈品,到世纪中叶饮茶已成为普通人的习惯。1700年进口茶叶7万磅,大部分供再出口,1800年供国内消费的茶叶达1200万磅,难怪当时有人说:“劳工和商人总在模仿贵族。你看,修马路的工人居然在喝茶,连他的妻子都要喝茶”(65)糖的消费量也从世纪初的每人平均4磅上升到世纪末的13磅。(66)纸张、肥皂、蜡烛、烈酒、啤酒、玻璃制品的消费量增长都大于人口增长。(67)从这些非基本消费品的消费增长中可以推断基本消费品如布匹、金属与陶瓷器皿等的消费会有更大幅度增长(可惜没有这方面的准确数字)。正是由于消费竞争使奢侈品成为大众商品,才会产生旧的工业生产力所不能满足的需求,大规模生产才成为可能。 综合考查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贸易状况的变化,就能发现需求水平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十八世纪头40年,部分地区的货币工资上升和粮价的降低使实际工资上升,加上海外市场需求稳定上升,促成1740年代的经济较大增长,但主要由于人口增长较慢,致使这个时期的需求增长不足以造成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没有导致经济起飞。1750年以后的粮价上升抵销了货币工资的上升,但海外市场贸易略有上升,造成国内需求的稳定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率的稳定。但是,七年战争中海外贸易下降,使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有所下降。1780年代开始,国内需求和海外需求同时增长,对工业生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于是,“转折点在八十年代到来了,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压力产生了要求工业进一步提高生产率的压力。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重大技术突破……产业革命开始了”。(68)英国实现了经济起飞,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的道路。 注释: ①《资本论》,第二卷,第66页。 ②C. Bear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 1901) p.23。 ③E. de B. Gibbos, Industry in England (Lonodn, 1907)p.314. ④P. Mathias,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 Ⅶ (Cambridge, 1978)pp.84,86。 ⑤A. E. Musson, The Growth of British Industry(New York, 1978) p. 139。 ⑥B. R. Mitchell and P. Deane, 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 (Camdridge, 1962)pp.60,187;M. Fores, ‘The mythofa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tory, Vol. LXVI(192) p.253。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58页。 ⑧M. W. Flinn, The Origin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1966) p.46。 ⑨A. Thompson, The Dynamic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1973) p.117。 ⑩Mitchell and Deane, op cit.(1962) p.388。 (11)P. Mathias, The First Industrial Nation (London, 1969) p.55。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页。 (13)同上,第二卷,第8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