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述近代日本天皇制的确立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国问题研究》 付大中 参加讨论

近代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革命后,在世界资本主义重围压迫下,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洲仅有的一个成功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形成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它一面代表着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推行军国主义扩张侵略政策;另一面,又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跨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行列。正因如此,近代日本天皇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城乡中就逐渐产生了资产阶级,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在明治维新前夕,已发展到了四百多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行业中。与此同时,农村中也出现了阶级分化,在农民和封建领主之间,产生了地主阶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农村地主阶级的产生,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日本的发展,它不断地瓦解着封建制度的基础。但这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都因触动了封建社会的基础,遭致了代表旧生产关系的幕府和大名们的抑制和破坏。同时,幕藩封建体制本身,又使大名们各霸一方,各自为政,他们自造纸币,限制与它藩贸易,使全国无法成为一个统一的商品市场,又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幕末日本思想界也有很大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封建统治的世界观之柱,朱子学发生了动摇,代之而出现了以狄生徂徕为首的“徂徕学派”,这一学派在批判朱子学“现实社会秩序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绝对不可变”的哲学思想基础上,提倡社会秩序是由人创造出来,是相对的、可变的思想。这种“可变”理论的出现,目的是推动幕府自身进行改革,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徂徕学派”的政治倾向,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要求重建封建秩序,排斥商品经济,恢复自然经济的要求。正因如此,“徂徕学派”的主张,成为了“享保改革”的指导思想。
    其次,出现了反映町人、高利贷地主要求的“国学”,这一学派的哲学思想,一面具有反对幕府统治的倾向;另一面,又反映了它本身也是封建关系支柱的两重性格。因此,它竭力宣扬要树立“大和心”,从“唐心”“佛心”下解放出来。要求“王道复古”。企图通过反对幕府统治的精神之柱儒佛思想,来表达反对德川幕府统治的微弱呼声。
    第三,出现了反映农民平分土地,反对封建剥削的乌托邦思想。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秋田的一位医生,名为安藤昌益。他通过《自然真营道》一部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他主张消灭一切剥削统治,淘汰一切“不耕贪食”之徒,回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废除交换,万人“直耕”的纯粹自然经济社会。
    第四,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使研究“兰学”的人,在日本不断增多,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从锁国初期仅限于翻译西方书籍,研究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发展到了研究军事,枪炮制造等学科。还有一些人,通过研究“兰学”,从这狭窄的窗口处,朦胧地窥视到了世界的形势,开始对幕藩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提出了怀疑。高野长英、渡边华山便是这类兰学家的代表人物。
    上述这些哲学形态,是幕末日本社会激烈矛盾在思想上的表现,反映了幕藩体制动摇崩溃过程中,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倾向。这些都成为了明治维新和后来天皇制政权的思想来源。就在这种历史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用武力敲开了日本的大门,外来势力的侵入,使封建的日本急剧地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封建危机,导致革命形势的高涨,在不允许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亡国灭种的威胁迫使日本民族对自己的命运作出选择。开国后,各个阶级、阶层都被卷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政治漩涡之中,他们纷纷起来,面对现实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但由于这场革命来得突然,无论哪个阶级都缺少思想准备。这些人在反抗外来势力的斗争中,历史没赋于他们向前看的使命,他们只能怱怱地回过头去,从他们能认识的,能理解的,能接受的思想体系中去寻找。“天皇”这个封建范畴内的最高权威,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被抬了出来,推向了阶级斗争的前场。这就是近代日本天皇制出现的历史前提。
    开国后,第一个推出天皇的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份外样大名,他们从仇视外来势力的角度出发,认为“狄夷”的入侵,完全是幕府独裁导致的灾祸,为此,他们首先打出天皇的旗号与幕府抗衡。接着外样大名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明治维新的主角,以下级武士为首的改革派集团。这个集团成份极其复杂,包括豪农、豪商、武士、乡士、浪人和下级公卿等社会各个阶层。紧张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促使他们结为一体,天皇又成了这些人都能接受的精神武器。他们在反帝(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反封建(严格说是反幕府)的斗争中,也回到了旧的思想体系中,围绕天皇找来了一些口号,结合阶级斗争的需要,添加了新的内容。这些口号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等等。
    “尊王攘夷”这个口号,原出于水户藩,它由“尊王”和“攘夷”两部份构成。“尊王”本是主张“大义名分”,按照封建的道德秩序,由武士、农民去尊敬大名,大名去尊敬将军,将军去尊敬天皇。人民不能违反这种秩序,越过大名和将军直接去尊敬天皇。而天皇无权无势,将军根本不理他。“攘夷”是主张强烈的排外,维护闭关锁国政策。“尊王”实质上是以将军为顶点,以封建主从关系为支柱的幕藩体制的精神产物。“攘夷”则是要直接维护这个体制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理论。而改革派集团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借幕府不经天皇批准就对外签定条约这个理由提出的。“尊王”的目的是要声讨幕府,“攘夷”是谴责幕府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旧的封建忠君排外口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换上了反帝(殖)反封建的新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