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孔子历史哲学发微(续)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朱本源 参加讨论

由上述哲学方法论得出的“天下之理”就是孔子的哲学体系。我们在本论文中不涉及孔子的全部哲学理论,仅仅探讨其中有关历史哲学的部分,也就是探讨〔我们在本论文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孔子的历史编学中两大理论--历史发展观和历史评价的绝对标准论--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理论的两大课题,用“易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变易”与“不易”--来表述,就是“变易”的世界观和“不易”的本体论。
    这个“变易”的世界观的要义就在于“天道”(自然观)和“人道”(主要为道德观、政治观、历史观等等)的统一,从而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世界观的根据。我们所谓的“不易”的本体论的“本体论”一词是用黑格尔的术语,他说:“形而上学是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而思想是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性的”;“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是本体论,即关于本质的抽象规定的学说”。“思想不但构成外界事物的实体(substance),而且构成精神性的东西的普遍实体”。[①a]孔子的本体论是把天道与人道统一在一个形而上学的“恒久不易”的精神性的普遍实体--孔子称为“性命之理”--中(关于这一方面,我们将在下面第(三)段中论述)。
    孔子根据他的世界观和本体论建立了世界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历史哲学,从上述哲学方法论出发,它必定是思辨的历史哲学。英国当代的历史哲学研究专家沃尔什(W.H.Walsh)把整个西方历史哲学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流行于18-19世纪末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史过程的性质(如认为历史过程为理性或精神的发展过程和体现,或认为是受经济发展规律所支配的,等等)和目的(即历史向着什么方向进行);第二类为开始于19世纪末而流行于20世界的“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主要研究历史认识论问题。英国另一个历史学家阿特金森(R.F.Atkinson)则把上述的第一类历史哲学称为“实体的(Substantive)历史哲学”,强调它所研究的是历史现象后的“实体”(substance)或本质或历史过程在时间中推行的模式,等等。总之,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方法论上是对历史整个过程作思辨的处理,建立道德的、历史的形而上学理论。孔子的历史哲学也是这样。以下,我们分为三大段,阐发孔子的历史哲学的要义。
    (一)历史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变易”的世界观
    从上述的孔子哲学方法论--从人身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所建立的世界观必然是“生机主义的”(vitalistic),即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机体(organism)或生命演化(“生化”)的过程。所以孔子把天地不仅看成生命之源,如云:“天地之大德回生”(《系辞下》);而且把天地作为万物存在的基地(the ground of existence),如云:“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传》)。至于天地本身从何处来?孔子认为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所以《易传》中没有创世的神话,“天”也没有人格化为“上帝”,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变易的过程。黑格尔的名言:“生命是变易(Werden)”。[①b]孔子给予“易”的定义是“生生之谓‘易’”(《系辞传上》)。《周易正义》解说道:“生生不绝……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前后之生,变化改易”。孔子由此确立了他的变易的世界观:“乾坤成列,‘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上》)。这就是说,宇宙是处在永恒的变易和运动中。我们所重视的是:孔子从这种变易的世界观推演出怎样的自然观和人文观。
    《贲·彖传》揭示出如下的两大命题:“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对自然作直观时,最显著的现象是天体中的日月的运行所引起的四时和昼夜的变化。如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疏: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者)”;“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系辞上,下》)。时间在直观上是纯粹的量变,所以《易传》的作者观乎天文(自然现象)就得出“时变”的观念。如《豫·彖传》所云:“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注:过,过失)而四时不忒(注:忒,差错)”。这句话就是说,天体按时序(“顺”)而运动,故日月和四时的运行都不会发生差错。可见,孔子由变易的世界观得出“进变”的自然观。用变易的世界观来观察人文世界(社会及其历史),就得出“化成”人文观。“化成”也是指人类的行事在时间座标中的进行,如《恒·彖传》云:“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孔颖达解释为:“圣人应变随时,得其长久之道,所以能……使万物从化而成也”。具体地说,就是在人类社会中,通过多种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长久地对人民施行教化,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且各种制度和规范(“典礼”)不可一成不变(“不可为典要”),而应当“唯变所适”。这就是“化成”的人文观。怎样得出这种化成观呢?《易传》认为是取法于变易的世界观。如《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运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注:“不可立定准也”),唯变所适”;从而,“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上》)。这样看来,“化成”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指人类的社会发展,化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就是“历史”。化成观就是孔子的历史观。德国十九世纪的历史家伯伦汉(E.Bernheim)曾给“历史”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历史是关于人类发展“(Entwicklung der Menschen)的一种科学”。[②b]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