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钱大昕与20世纪历史考证学(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陈其泰 参加讨论

钱氏又重视总结古籍避讳的义例,被陈垣称誉为“以避讳解释疑难”而最突出者。陈垣因受其影响而著成《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两书,在前书序言之末行,陈垣特意写上:“1928年2月16日,钱竹汀先生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日,新会陈垣。”表达对钱氏考证学成就的崇高敬意和继承钱氏学术的明确态度。
    钱氏运用避讳义例,解决了有关古籍版本或内容的诸多疑难问题。一类是因明避讳之义例,断定版本年代。《潜研堂文集》卷三四《答卢学士(文弨)书》,辨正卢氏所校《太弦经》认为是北宋刻本之不当。主要理由是,此书署衔:“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盐司幹辦公事张寔校勘”。钱氏考定,宋高宗建炎年间,避高宗赵构名讳,始改勾当公事为幹办公事。据此署衔,即是南宋刻,非北宋刻。
    又一类是以避讳义例,断定古籍因避讳而改前朝年中,或辨正他人之错误说法。此举他辨正惠栋称《仪礼》因避讳改字之误。《仪礼·士昏礼》中父蘸子辞云:“勗帅以敬”。勗字在《荀子》中作“隆”。惠栋认为,这是《仪礼》为避东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字,一如《毛诗》改“隆衝”为“临衝”。钱氏辨正云:“礼家传闻,文字不无异同,要当从其长者。勗帅以敬,于义为长。且信诸子,不如信经。若云避讳更易,则无是理。《士冠礼》称‘弃尔幼志’,志为桓帝讳;‘受天之祜’,祐为安帝讳,皆未改易。即以《毛诗》徵之:‘四月委葽’,秀为光武讳;‘思皇多祜’,祐为安帝讳,亦未改易也。临衝,《韩诗》作隆衝,《韩诗》在汉时立于学官,何尝避隆字!”(注:《潜研堂文集》卷八“答问五”。)
    钱氏还从总结裴松之注的义例,辨正《三国志》流行版本中将《杨戏传》末注文与正文混淆之误。因杨戏撰有《季汉辅臣赞》,所赞颂人物,大多在《三国志》中有传,故陈寿摘载赞文以相补充。有赞辞而无事迹者,陈寿简单补记了事迹。裴松之为《杨戏传》作注,又引了《益都耆旧杂记》载王嗣等三人事迹作补充。乾隆年间流行的版本,则误以这段注文作为正文。钱氏考史,总结出裴松之注往往连带附录相关材料以传异闻之义例,指出此是裴松之引《益都耆旧杂记》注李孙德、李伟南,连及将陈寿原文中所未载之王嗣等三人事迹,也引而作注。运用义例法之成功,使钱氏发前人未发之覆,纠正了《三国志》版本中一个不应有的失误。
    第四,以多种辅助学科作治史基础。
    历史学的内容是记载以往社会丰富多采的活动,史书记述的范围包罗万象,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问题。钱大昕学识渊博,对于文字、语言学,版本学,天算学,地理沿革学,经学等都很擅长,他熟练地运用诸多学科知识作辅助,是他能够正确地解决考史中大量疑难的重要关键。诚如当代学者所评论的:“钱氏历史考据学之精审缜密,卓绝千古,即由于钱氏历史辅助知识之博雅也。”(注: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3页。)此项同样预示着近代学术发展的一种趋向。钱氏有大量运用多种辅助学科知识、解决考史难题的成果,限于篇幅,这里只能举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例证。
    钱氏精于文字、音韵之学,多所发明。他重视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音的区别;由这一规律可以解决古籍上的许多疑难。如:古音文如门。《尚书》“岷山导江”,《史记·夏本纪》作汶山。古音微如眉。《春秋》庄二十八年,“筑郿”,《公羊传》作微。古音无如模。《汉书·功臣侯表序》:“靡有孑遗秏矣。”注:“孟康曰,秏音毛。师古曰,今俗语犹谓无为秏。”古音房如旁。《史记·六国年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宋本作旁。古音务如牟。《左传》莒公子务娄,徐音莫侯反。(注:均见《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重唇音”条。)今案,上述钱氏所举各例,至今广东潮汕话、广州话中都可以找到证据,这些正是古音的遗留。钱氏又以古无轻唇、重唇的区别,考证中古时期史事。他考证《魏书》所载“秃髪”与“拓跋”、“佛佛”、“勃勃”均同义,云:“秃髪之先,与元魏同出,‘秃髪’即‘拓跋’之转,无二义也。古读轻重音如重唇,故‘赫连佛佛’即‘勃勃’。髪从得声,与跋音正相近。”(注:《廿二史考异》卷二二“秃髪乌孤载记。”)
    《汉书·高帝纪》:“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此处“有意”五字难解,颜师古因不懂古音,此未加注。钱氏据《文选》注引《汉书》“意称”作“懿称”,美称也,与“明德”对文,是当以“懿称”为正。又据《诗·大雅·抑》篇,《国语》却引作“《懿》戒”,韦昭云:“懿读曰抑。”《尚书·金滕》“噫公命”,马融本“噫”作“懿”,云懿犹億也。根据上述各项证据,钱氏得出结论:“盖古书‘懿’、‘抑’、‘意’相通,故本或作‘意’。”(注:《潜研堂文集》卷十二“答问九”。)“有意称”之疑遂得到圆满的解决。
    钱大昕习蒙古语,他运用蒙古语的知识以解释史籍上诸多歧疑。《元史·太祖纪》:九年春,“猎于揭揭察哈之泽”。夏四月,“筑埽邻城,作迦坚茶寒殿”。钱氏考证云:“揭揭察哈即迦坚茶寒也。译音无定字,史家不能考正,后世遂以为两地矣。”(注:《诸史拾遗》卷五“元史”。)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九中,特别撰有“蒙古语”条目,考释元人以本国语命名的意义,或取颜色,或取数目,或取珍宝,或取吉祥,或取部族。如察汗,白也;孛罗,青也;伯颜,富也,等等。
    钱氏谙熟版本之学,极重视经史考证当以善本为依据。《十驾斋养新录》卷三有“经史当得善本”条,云:“经史当得善本。今通行古北监及汲古阁本,《仪礼》正文多脱简,《谷梁》经传文亦有溷错,……《宋史·孝宗纪》阙一页,《金史》、《礼志》、《太宗诸子传》,各阙一页。皆有宋元椠本,可以校补。若日读误书,妄生驳难,其不见笑于大方者鲜矣。”(注:《十驾斋养新录》卷三。)他读《汉书》北宋景祐本,恰恰获得了证据,以证实自己撰《汉书考异》所考订的十几处错误。如《哀帝纪》“元寿二年春正月”,元寿二字为衍文,《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孝成五人,成乡当作成都等,都从景祐本证实他所考正确。(注:见《廿二史考异》卷六“汉书一”,《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汉书景祐本”条。)钱氏又以嘉靖闽本《后汉书》证实他所考订的刊误。通行本《后汉书·陈王羡传》:“遗诏徙封为陈王,食淮南郡”。钱氏考证淮南当为淮阳之误。他先以纪、传参证:“《和帝纪》改淮阳为陈国,遗诏徙西平王羡为陈王,是其证也。淮阳王昞以章和元年死,未为立嗣,故以其地改封羡。参考纪传,左验明白。”但这是逻辑推理而得,尚未获得刊本的确实证据。故有人提出可能应作“汝南”。后获善本嘉靖闽本,果然作“淮阳”,得到了确证,“私喜予言之不妄。”(注:《廿二史考异卷》十一。)
    钱大昕又十分重视地理沿革学知识对于研究历史的重要作用,曾形象地作比喻:“读史而不谙舆地,譬犹瞽之无相也。”(注:《潜研堂文集》卷二四,《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序》。历史是一幕活剧,而地理是演出的大舞台,这处大舞台的各处位置和名称不断演变,故若不懂地理沿革,则有如盲人出门不辨位置、东西,研史将无可适从。在乾隆时期,钱氏之精于地理沿革为学者所共同推崇,故有不少研治舆地之学的学者,如洪亮吉、徐仲圃等人,都经常向他请教、切磋,撰成著作请他写序。钱氏以其精湛的学识和严密的考证往往能辨析疑难,辟千年之谬。钱氏在此方面考证精彩之处不胜枚举,前文已涉及到一些,现再举一成功的例证。《续汉志·郡国志四》载:“乐安国,高帝西平昌置,为千乘。”这段文字与该志前后所载“平原郡,高帝置”、“北海国,景帝置”等体例显然不相符合。惟前人对此未予论及。钱氏丰富的地理沿革知识和敏锐目光,对此作了详审的考证:“案,文当云高帝罢,不应有西平昌三字,其为衍字无疑。后读《宦者传》,彭恺为西平昌侯,注云,西平昌属平原郡。乃悟此三字当属上文平原郡,而平原郡九城当为十城。因此三字错入乐安注中,校书者遂改十为九,以合见存之数。”钱氏以志、传互证,考辨一个地名而改正两处错误,故被校勘学专家张森楷称为“精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