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唐代百姓勋官考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方论坛》 金锡佑 参加讨论

唐代的官爵制度是由职事官、散官、勋官和爵等四种所构成的。其中勋官是没有官吏和百姓的差别由国家赐予给功劳者的军功官。勋官“本以酬战士,其后渐及朝流,阶爵之外更为节级”[1](卷42·职官志)。于是,唐代的陆贽认为,“其勋散爵号三者所系,大抵止于服色资荫而已,此所谓假虚名而佐实利者也”[2](卷230)。宋代的李心传也指出,“勋官者自战国以来有之,至唐始以为虚名”[3]。传统时代的大部分学者认为,勋官初期以军功的报偿而设定,后来逐渐变成与其无关的“朝流”,最终成为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但是,根据在敦煌发现的Peliot汉文资料2657、2803、3018、3559号——唐代的差科簿资料,这一地区的大部分百姓是勋官人员。差科簿是官府为了向老百姓赋课各种役务而制作的帐簿。根据现存资料,600多名的壮丁中115名是勋官接受者[4]。依据这些资料,有些学者推测,唐玄宗时期全体壮丁中的大约35%是勋官被授予者[5],而有些学者认为,唐玄宗时期七、八百万全体课税壮丁中,包括勋官的免课壮丁达到150万人以上[6](P429)。如果说这些推测都没有大的错误,那么就可以下定结论,勋官不是给予特定人,而是以一般百姓为对象而赐予的官位。那么,国家为什么把认为“虚名”的勋官赐予给很多百姓呢,在官品决定个人的政治、社会身份地位的唐代社会里,为什么把从正二品(上柱国)到从七品(武骑尉)的勋官大量地赐予给一般老百姓呢,这种现象究竟含有何种历史意义呢?
    到目前为止,有关研究唐代勋官的论著一共有七篇[7]。此外,还有一些利用差科簿资料的有关勋官研究的论文[8]。根据他们的研究,勋官在唐朝前期赐予给少数功劳者,从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始,把勋官大量地赐予给一般百姓,把他们作为色役人大量地征集到各种役务,从而防止了役制上的损失。在这些过程中,虽然唐朝前期的荣誉官衔——勋官的社会地位大大下降,但是,他们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百姓,仍然被命到比较好的职位。
    本人的观点与此不同,我认为勋官并非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乱政和滥官的产物,而是从太宗贞观之治便开始滥授,到了玄武开元盛世时期也曾大量地授予勋官,是国家有目的地助长了百姓勋官的增长。本人认为,从中国古代对人民的支配观点出发,有必要重新考察勋官制度。
    一、勋官赐予的范围和目的
    1、勋官赐予的范围
    唐代的勋官是指什么?《旧唐书》“职官志”对勋官的沿变说明如下,“武德初杂用隋制,至七年颁令,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贞观十一年,改上大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自外不改,行之至今”[1](卷42·职官志)。上述记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武德初;第二,武德七年令;第三,贞观十一年的改正。在武德初期实行了“杂用隋制”,到了武德七年设定了12个级别的官阶,在贞观十一年,“改上将军为上护军,大将军为护军”,从此,“自外不改,行之至今”。因此,只有全面考虑这三个时期的勋官状况,才能把握唐代勋官的全貌。
    首先来看一下武德初期即武德七年令颁布以前的勋官赐予状况。“杂用隋制”是指“混用”了隋朝的勋官制度,隋代的勋官制度经历了文帝时期和炀帝时期的两次改动。隋文帝开皇元年,“高祖又采后周之制,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师都督、都督,总十一等,以酬勤劳,又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并为散官,以加文武官之德声者并不理事。六品以下又有翊军等四十三号将军,品凡十六等为散号将军,以加泛授。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戎上柱国以下为散实官,军为散号官”[9](卷28)。对于勋官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北周时期[10]。隋文帝也继承了北周的十一个级别的勋官制度。根据上述记录,隋朝的勋散官是由十一个级别的散实官即勋官、四十三号将军(散号官)以及七个等级的散官等三个系统所构成的。在这里,把文散官只限定于高品,而对下位的武散官滥授了四十三个将军号,从而造成了文散官和武散官之间的不均衡。开皇六年的改革弥补了这种不足,“吏部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郎,武骑、屯骑、骁骑、游骑、飞骑、旅骑、云骑、羽骑八尉,其品则正六品以下,从九品以上,上阶为郎,下阶为尉”[9](卷28)。从此以后,六品以下的文武散官整理为八郎和八尉。
    隋炀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国家体制的过程中,也对前代的勋官和散官制度进行了改革。“旧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官,皆罢之,并省朝议大夫,自一品至九品,置光禄、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九大夫,建节、奋武、宣惠、绥德、怀仁、守义、奉诚、立信等八尉,以为散职”[9](卷28)。在大业三年设立了九大夫(注:“改上柱国以下官为大夫(胡注),旧上柱国下至都督凡十一等,置光禄、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九大夫”,《资治通鉴》卷180,第5629页,“大业三年条”。),大业十一年设置了八尉(注:“帝性吝官赏,初平杨玄感,应授勋者多,乃更置戎秩,建节尉为正六品,次奋武、宣惠、绥德、怀仁、秉义、奉诚、立信等尉,递降一阶”,《资治通鉴》卷182,第5700页,“大业十一年条”。)。最终,隋炀帝废除了文帝时期的十一等级的勋官、八郎、八尉、四十三个号将军等,并以九大夫、八尉合并了勋官和散官。尽管这些都被称为散官,但在实际内容上,散官反而被勋官所吸收[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