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水上人群”(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鲁西奇 参加讨论

建安初,陈登为广陵太守,“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海贼薛州之群万有余户,束手归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38)薛州之众被称为“海贼”,原应纵横海上,抄掠沿海;“束手归命”,显然是上岸居住,被纳入版籍。陈登被称为“湖海之士”,又因功加伏波将军;广陵郡(国)本治广陵,陈登移治射阳,更靠近海岸,很可能就是为了招徕抚治“归命”的“海贼”。
    东吴时,吴、会稽、南海、合浦等东南沿海诸郡亦见有“海贼”寇扰。嘉禾四年(235),“广陵贼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随春、南海贼罗厉等,一时并起”。李桓、路合、随春、罗厉均当为“海贼”。而在此前,吕岱自家乡广陵郡海陵县南渡后,曾受孙权委任为余姚长,其时“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蒋钦等将兵讨之,遂禽(擒)合、狼,五县平定”。(39)吕合、路合当为同一人,其初扰乱会稽东部五县,受到打击后,复北移广陵,应当是在不断寻觅上岸地点。
    “海贼”不断侵扰滨海郡县,虽然原因较为复杂,但其根本动因,应是试图上岸留居;这些“海贼”“束手归命”即被官府降服平定之后,应即纳入王朝国家版籍。汉末三国以至南朝,沿海诸郡相继增设了一些县邑,部分县邑之增置,当即与水上人群之上岸有关。《晋书·毛璩传》记太元中毛璩为镇北将军、谯王恬司马,“海陵县界地名青蒲,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璩建议率千人讨之。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40)青蒲泽是海陵县东北境、射阳县东南境的大泽,东濒海岸,与滩涂相连。聚于青蒲泽中的“亡户”应有相当部分是水上人群。毛璩检括青蒲泽“亡户”之后不久,晋安帝时,即分广陵郡东境置海陵郡,其所统建陵(郡治)、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临泽六县,(41)皆在海陵县以东滨海地带,其置立,显然与毛璩所检括的近万户“亡户”有直接关联。
    当然,由于上岸的水上人群相当分散,规模不大,直接为安置上岸水上人群置立县邑的例证,并不太多。实际上,更多的水上人群,上岸后并未离开近海水域,仍以捕捞养殖为生,其组织方式及其与官府的关系,更可能如上引《太平寰宇记》所记唐初接受招抚的福建“夷户”一样,由其首领相“统摄,不为寇盗”,仅“输半课”,其首领则接受官府散官勋级,并无实授官职,当然更不可能置立县邑。尽管如此,相当部分上岸的水上人群,仍然被逐步纳入王朝国家的版籍系统中。《淳熙三山志》载:唐乾符间(874-879),“有陈逢者,驾舟从海来,家于后崎,后号白水仙。有诗云:[竹](水)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又云:石头荦确高低踏,竹户彭亨左右间。尝留谶云:东去无边海,西来万顷田。松山沙径合,朱紫出其间。”(42)陈逢从海上驾舟来居后崎,自号“白水仙”,其本身是否“白水郎”(游艇子)不能确定,然其周围人群,为上岸之水上人群应无疑问。这些水上人群上岸后居住在海岸边:一条用石头铺成的小路高高低低,两旁参差错落,排列着竹丛掩映的门户;每户人家都用竹子围成篱笆,透过竹篱可以看见停泊着船只的港口;房屋是用茅草覆顶的,偶或有洞,可以望得见星空。向东望去,是无边的大海;西向而行,则来到万顷良田。陈逢预言,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将会出现多位披朱着紫的官员。显然,居住在后崎的人群,已被纳入版籍,才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高级官员。《太平寰宇记》记宋初泉州同安县有煮海里,“一边在海中,有岛屿四所,计四百余家居焉。无田畴,人以钓鱼拾螺为业。”(43)居住在四座岛屿上的四百余家水上人家,一起被编入煮海里,已被纳入乡里系统。
    “煮海”之名,说明同安县煮海里所属四个岛屿上的居民,很可能最初是被编入盐官系统的,属于盐户,亦即亭户。《北户录》记贞元五年(789),“番禺有海户犯盐禁者,避罪于罗浮山”,受到衙吏捕逐。(44)这位触犯盐禁的“海户”,显然已被纳入了官府版籍;其所犯之“盐禁”,当即约三十年前至德、乾元间(756-759)实施的榷盐法。这位海户,很可能是不愿被纳入亭户系统,遂被官府视为“盗煮私盐”,所以受到追捕。根据榷盐法的规定,凡“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皆置有“监院”,亭户即当属于“监院”管辖。唐代南方沿海地区的盐业生产,在实行榷盐法后,逐步形成以盐城、海陵、嘉兴、临平、兰亭、富都、新亭、永嘉、侯官等九监为主体的盐产管理体系(岭南盐产则不在九监之内),盐户则被纳入由九监控制的亭户系统。其中,唐时海陵监所管盐场,当包括宋初海陵、利丰二监所管之十六场中的大部分,宋初二监共管亭户2060户、2914丁。生产海盐的“亭户”,至少有一部分应是上岸的水上人群。《太平寰宇记》“泰州海陵县胡逗洲”条称:“在(海陵)县东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胡逗洲当即东洲,入宋后“因洲升为海门县”。(45)在胡逗洲煮盐为业的“流人”,来源复杂,其中应该也包括上岸的水上人群。
    五、漂移的罗浮山
    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南海郡“博罗”县下刘昭注云:“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46)此谓罗浮山本在会稽郡,浮海漂移而至南海郡,故于南海郡置博罗县。按:博罗为秦县,而《续汉书·郡国志》刘昭注撰成于南朝梁时,故博罗县之得名本与罗浮山并无关系,将之联系起来的,乃是萧梁时代的刘昭。
    刘昭注的根据,则当是徐道覆《罗浮山记》所言:“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层)城、博罗二县之境,有罗水南流,注于海……相传云浮山从会稽来。今浮山上犹有东方草木。”(47)徐道覆为孙恩、卢循之党,是卢循的姐夫。孙恩死,余众推卢循为主,徐道覆任司马,尝率众攻东阳郡。卢循为刘裕所败,南退永嘉,复退晋安,又“泛海到番禺”,破广州,获刺史吴隐之,徐道覆皆随从,并率众攻下始兴郡。其时刘裕初平桓玄,“中外多虞”,遂以卢循为广州刺史,徐道覆为始兴相。晋始兴郡治曲江县,领曲江、桂阳、始兴、含洭、浈阳、中宿、阳山等七县,所统地域包括今粤北、桂北广大地区,东距南海郡所属增城、博罗二县不远。陈寅恪先生尝引《魏书·岛夷刘裕传》,指出徐道覆乃“为滨海地域之人,且以其命名及姻党之关系言之,当亦五斗米世家无疑也”。(48)徐道覆本身就是道首,颇有谋略,所撰《罗浮山记》自当为其所宗奉之五斗米道申说长气。而追随卢循、徐道覆南来的徒众多为三吴之人,故道覆叙浮山之来历,乃谓其从会稽浮海而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