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死后,沙皇的权力一度受到贵族势力的威胁,在三十七年中发生了五次宫廷政变。直到来自德国的俄国皇后叶卡特林娜踏着她丈夫彼得三世的尸体登上俄国皇位的时候,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才最终得到巩固。叶卡特林娜二世即位初在自己的脸上涂上了“开明君主”的脂粉,给自己披上了启蒙哲学家所缝制的“理性至上”的外衣。然而这些丝毫掩饰不了她渴求专制独裁的内心。1763年,她降低了参政院的作用,将十二个行政院压缩为六个,她自己直接负责最重要的三个院--陆军院、海军院和外交院,⑤而将另外三个院--财政院、内政院和司法院交给总监察长维亚岑斯基亲王主持,他成为“陛下的发言人和最亲密的合作者”。⑥这样,实际上中央政权归于一人。1775年叶卡特林娜二世将全国重新划为五十个省,省长由中央委派,有时把两三个省交给一个总督统辖,总督都由沙皇的亲信担任。同时还限制边远地区各民族的自治权,第聂伯河下游仅存的扎波罗热哥萨克独立政权也在这时被废除了。沙皇有了这样一套强有力的地方行政工具,就可以及时了解人民的动静,迅速镇压人民的反抗。 从彼得一世到叶卡特林娜二世的百年间,沙皇的专制统治被推向高峰。限制沙皇权力的缙绅会议消失了,参政院、各种行政院等官僚机构代替了具有某种独立性的领主杜马和臃肿的衙门机构,“官秩表”代替了封建领主世袭官职的制度,沙皇被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如果说彼得一世实行专制统治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那么,叶卡特林娜二世则是把专制统治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女皇在委任维亚岑斯基为总监察官诏谕中说:“治理俄罗斯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只能用专制君主制,舍此皆为下策。因为其它统治形式很难使皇命迅速付诸实践,而且会为那些妄图使一个强大国家四分五裂的野心活动提供土壤……”⑦这个时期的君主专制,使一个懒散的民族振作起来,把一个经常遭受入侵威胁的国家改造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加强了俄罗斯同西欧先进民族的联系,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当然之全部是建立在对本国人民的血腥统治和对别的国家的侵略、奴役的基础之上的, 亚历山大一世上台后,于1812年设立八个部,代替彼得一世建立的院,部长完全控制本部事务,直接向沙皇负责,无须通过参政院,原来的参政院被改组为帝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法律的保护者。1810年又设立了沙皇的咨询机构国务会议,其成员由沙皇任命。1811年增添了警察部、交通部和相当于部的国务监督处。尼古拉一世玩不出更新的花招,只能依靠秘密警察维护自己的统治,他在内务部设立“第三厅”,负责政治调查,并把全国分成七个宪兵区“宪兵借着无数的密探,‘侦察到人民的心灵,注意那些对宗教或政府肆意发言及诽谤的人,并搜索新的秘密团体。’”⑧ 这个时期,沙皇竭力维护和巩固已经运转不灵的国家机器,沙皇统治的根基已经在动摇。斯贝兰斯基的改革方案,1803年的“自由农民法令”和1842年的“义务农民法令”都说明,沙皇的专制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统治阶级只是在不触动帝国大厦根基的前提下,作了一些修补和加固工作。 (三)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时期的沙皇专制制度(19世纪60年代--1917年) 这一时期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十九世纪未,是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专制制度在地方机构中向资产阶级作了某些让步,第二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1917年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时期,在中央机构中又作了某些有利于大资产阶级改革。 十九世纪中叶,革命危机四伏,统治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看到,“宁可逐步地、谨慎地从上面开始做起,总比等待人民从下面起来要好”。因而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此后,政府又不得不在行政机构中作些改革。1864年,成立了省和县的自治局。根据1865年至1867年的材料,在二十九个省的县代表中,贵族和官吏占41.7%,农民占38.4%,商人占10.4%,其余阶层占9.5%。省级代表是在县级自治会议上选出的,所以省自治会议中,贵族和官吏更占优势,根据同一材料,他们占74.2%,农民占10.6%,商人占10.9%,其余占4.3%。⑨自治会议的主席规定由贵族代表兼任。即使是这样一个自治局机构,也被置于代表中央政权的省长和内政部长的严格控制之下,不得擅自行动,不能行使地方行政权力,只能当作处理地方经济问题的辅助机关。列宁形象地把地方自治局称作“俄罗斯国家政府车子的第五个轮子”。 1870年,沙皇政府发布市政条例,在城市建立了不按等级而按财产资格选举产生的市杜马。凡是缴纳市税的人,一律参加代表选举,他们分别组成三个选举会,参加第一个选举会的是缴纳该城市总税额1/3的最大纳税人;参加第二个会的是中级纳税人,他们也缴纳税总额的1/3;其余的人则参加第三个选举会。⑩从而保证了大资产阶级大商人在市杜马中的优势地位。工人、职员、知识分子因为不纳市税,都不参加代表选举。 这些地方机构的改革是很有限的,但是资产阶级毕竟在地方政权中特别是城市杜马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政治上分享了一部分权益。地方自治机构在筹办医疗、兴建学校等公共事业中为居民带来了一些福利。 这些改革很快就遭到反扑。亚历山大三世统治时期出现了反改革的浪潮,他重申专制制度的不可动摇性,企图恢复地主对农民的全部权利。沙皇政府进一步限制地方机构的“自治”性,自治局局长不再由自治会议选举产生,改由政府任命,局长拥有以往所没有的行政权和司法权,直接向沙皇政府负责;按财产资格选举代表的原则被抛弃,倒退到按等级选举,保证贵族代表在选举中获得优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沙俄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生产和资本高度积聚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产生、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以及资本输出--这些帝国主义的特征在当时的俄国都具备了。但是沙皇政府的封建专制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所以,列宁把当时的俄国称作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它一面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另一面加强对内的君主专制统治。但是在1905年革命风暴面前,沙皇政府不得不再次摆出改革的姿态。1906年4月,沙皇政府颁布“国家基本法”, 为沙皇专制统治与国家杜马提供了并行不悖的手段。4月底召开了俄国历史上第一届国家杜马。杜马是按地主、市民、农民、工人四个等级的选民团进行公开选举的,但妇女、学生、无地农民、士兵被剥夺了选举权。由于农民代表在杜马中提出了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要求,引起政府恐慌,决定于7月解散杜马。1907年2月第二届杜马开幕,由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尔克党在杜马党团中积极活动,加强了左翼力量,政府更为恐惧,逮捕了社会民主党代表,并于6月3日解散了第二届杜马。1907年11月,按照沙皇政府强行通过的“新选举法”选出了第三届杜马,这一届杜马的复选代表中,地主由原来的32%增加到50%以上,农民由原来的42%减少到22%,工人由原来的3%减少到2%。地主资产阶级在杜马中占了绝大多数,沙皇政府的各项政策都在杜马中得以顺利通过,因此这届杜马如期度过了五年任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