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与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和方式 法国、英国和德国的历史学家们对比较史学的兴起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海牙成立了“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协会”,1958年创刊了《社会和历史比较研究》季刊(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到1987年止,该刊已发表800多篇比较历史学的论文。但比较史学的大规模兴起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6年的美国史学年会开始专门讨论比较史学的问题。1968年出版C.伍德沃德编《美国史的比较研究》,共收24篇文章。1978年美国史学年会的主题也是比较史学。《美国历史评论》杂志1980年和1982年共有三期开辟《比较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专栏,讨论比较史学的原理与方法。 比较史学在二战以后的兴起也是由于历史知识的增加和社会科学对历史研究的渗透和影响的结果。随着历史知识的增加,历史视野的扩大,历史学家们对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认识的深入,使他们日益对不同地区间类似的现象感兴趣,比较研究因而很自然就产生了。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的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他1928年发表的《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研究》和1929年出版的《封建社会》两本书中就是因为把眼光扩展到从东欧到日本的诸多封建社会历史中,从而开始了比较研究。他的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封建社会是欧洲特有的社会形态,还是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形态?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人类学和社会学两门社会科学学科。前者对原始和初级社会的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模式进行经验性的,但却是规范式的描述与分析,后者则对当代社会的 现象进行统计调查,以概括性描述社会现象的结构和规则为特征。人类学和社会学提出 的范畴、概念和结论影响了历史学家的思维。因为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从本质上 来说是比较性的,其概念和范畴是跨地区和社会的。例如人类学著作中的“婚姻制度” 、“家庭”、“经济制度”、“宗教”等概念范畴都是他们藉以观察和组织描述某个特 殊原始或低级社会的一般性的范畴。社会学家如孔德和马克思等则试图从多个社会的历 史中抽象出适用所有社会的普遍发展模式,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模式(神学阶 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马克思概括了五种生产方式更迭的理论。 英国历史学会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巴勒克拉夫就曾指出:社会科学对历史学的影响,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关系不可避免地把历史学家引导到比较史学的方向上,对任何一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研究如果要想得到具有理论深度的成果,都必须以比较的方法。的确,认识一个社会历史现象的独特性只能在与其它社会中相类似的历史现象相比较中才会更为清楚。撰写了《中世纪鼎盛时期的国家》的历史学家海因里希·米特斯就此写 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十分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国家的本质特征”,才能把必然性与 偶然性,个性和典型加以区别。 历史比较研究的方式 马克·布洛赫在他那本经典性的论文《论欧洲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中,解释说,比 较是在数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选择类似的现象,描绘这些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现象,揭 示它们的异同,并进行解释。在这里比较研究不尽是把不同国家的类似发展一一加以对 照地排列,它还要求用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和方法对这些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分析。巴 勒克拉夫把比较史学定义为按照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的范畴或领域,对过去 历史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或概括。它主要是由那些对叙事史学不满意,并越来越关注超 越国界和时间次序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的学者所推动的。罗斯托对经济发展的一般阶 段的研究就是一例。(注:W.Rostow,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larendon Press,1960.) 如前所述,在历史的比较研究的规模上处在最宏观层次的是比较文明史,例如斯宾格 勒和汤因比的著作。在《历史研究》中,汤因比把人类业已存在过的21种高级文明看作 是同时性的,对他们进行比较研究,概括性地描述出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和解体的 一般模式。 其次,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一过程进行比较,例如现代化进程。西里尔·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被誉为比较史学的“光辉范例”。布莱克研究分析了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概括出政治现代化的四个阶段和七种类型。布莱克的另一本书《日本与俄国的现代化》也被称为迄今为止以比较史学的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功范例。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通过对欧美国家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概括提出了现代化的五阶段理论。 再次是对人类社会某一特殊历史事件,例如“革命”,或者某一阶层,例如妇女、贵族、地主与农民,某一种制度,例如封建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布林顿的名著《革命剖析》比较了英国、美国、法国和俄国的事件进程,试图确立革命必须经过的阶段。(注:C.Brinton,The Anatomy of Revolution,New York,1957.)约翰·顿的《现代革命》一书对现代历史上的革命运动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社会学的革命模式。(注:John Dunn,Modern Revol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 历史比较研究的目的 许多历史学家进行比较研究是为了概括出所研究的历史现象的一般发展模式,而另一些学者则是想通过比较找出某类现象的根源,例如巴林顿·穆尔的《独裁和民主的社会根源》。穆尔通过对英、法、美、中国和日本现代化以前的国家结构、文化传统和经济 形态的研究,寻找不同的国家在政治现代化初期走向独裁和民主的原因。他描述了政治 现代化的三种途径: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向资本主义民主制;2)通过上层改革走向法 西斯专政;3)发动农民革命走向共产主义。(注:B.Moore,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Boston,1966.)佛朗西斯·蒙代尔的《日本、中国和现代 世界经济》一书运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从研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与中国 在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不同位置,揭示中国现代化受阻而日本成功的原因。 概而言之,比较史学的实践似乎存在两大推动力:1)历史学家们试图认识历史发展的共同的模式,或者说历史现象的一般结构,因而进行概括性的历史研究;2)历史学家们试图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差异和独特性。许多情况下,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往往导致提出非常有用的问题和对历史现象的新的眼光。它使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在单独研究某一社会历史现象时不甚明了的问题,它也帮助历史家更精确地下定义,例如:沃尔夫在《20世纪的农民战争》这部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中,(注:E.Wolf,Peasant Wars of the 20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9.)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地区 的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研究,使历史学家能够把“农民”这个抽象概念分解 成为能够表明其地区差异内涵的更加严谨的范畴,例如:地主、佃农和挣工资的农业劳 动者,等等,并推动人们注意理论和历史事件的因果方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