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生义重 先生出身耕读小康之家,为家中季子。因受双亲垂爱,十岁之前终日流连于故里之绿 水青山,因而发蒙较晚。对于此事,先生从不讳言。十岁时,先生始有向学之请,从此 入私塾读经,先后师从数位当地名儒。因天资聪慧,加之刻苦自励,颇受诸师激赏,被 视为可造之才。后得入由美国基督教会与雅礼校友共同出资兴办的新式学校--长沙雅 礼中学深造,全面接受西式教育。当时国学影响尚浓,西学风气亦炽。这种特定环境为 先生日后之知识结构与治学方式打下了坚实基础。1934年,先生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 从此出入邓之诚、洪煨莲先生之门,成为邓、洪二位大师之得意门生,并将师徒兼父子 之真情厚义保持终生,历经磨难,老而弥笃,确令人钦羡不已。先生每每提及与二位恩 师之过从,经常是双目中蕴涵着泪水,言语中荡漾着真情,似是带我神游于那遥远的过 去,沐浴哲人智慧之光。 先生与我谈及,邓之诚先生(1887-1960)乃中国现代史坛令人景仰之大师,以家世显 赫、天资绝伦、功力深厚、志趣古雅、气节高尚,堪称一代奇人。而其晚景之凄惨、身 后之凋零,又足致良知未泯之人怆然涕下。 邓先生字文如,号明斋,又号五石斋,祖籍江苏江宁。清光绪十三年生于成都的一个 世代簪缨之家。清道光年间曾鼎力支持林公则徐禁烟抗英的邓公廷桢是其曾祖。祖名文 基,字竹芗;父名栻,字小竹。同、光之际,先生之祖、父相继游宦川、滇,皆有政 声。文如师十二龄时侍母自蓉入滇,后随父游宦东川、蒙化、腾越、开化、广南、云南 诸府,得以遍历滇中。后定居昆明,前后客滇者十有八载。 文如师早慧,喜读书,耽文辞。既承家学之渊源,加之髫龄即就傅发蒙,于六代书史 ,诗词曲赋,涉猎尤多。又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因而接触西学颇早。及长, 于小竹公滇中诸府任所,独承庭训,国学功力日深。旋考入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 史。禀赋绝伦,品学兼优,文采飞扬,试辄冠曹。虽文弱书生,然侠肝义但,豪迈不羁 。咸有济世之心,抱凌云之志。 文如师既卒业,以弱冠之年,出任《滇报》主笔。时值戊戌维新失败,保守势力猖獗 ,人心混乱,地暗天昏。文如师年少气盛,对国内外时局及地方政事多有臧否,笔锋犀 利,一泻千里,辄为时贤所赞许。且不顾世代所受皇恩之隆,毅然与有“乱臣贼子”之 目之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密谋反清。其时革命党初兴,反动势力强大,反清义士前仆后 继,不惧肝脑涂地;文如师亦心向往之,辄解囊相助,甘冒风险。辛亥之年,山雨欲来 ,神州板荡。文如师挺身而出,与同道挚友戮力覆清,舍生忘死,四处奔波达一年之久 。武昌首义,清室覆鼎,诸君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文如师适兼职于报馆,以如椽之笔 ,发震耳之声。盛赞共和,讴歌光复;五色旗下,共庆新生。然好景不长,孙文辞职, 袁氏窃位,倒行逆施,日甚一日。以致群雄并起,民不聊生。文如师忧心如焚,然无计 可施,徒发慨叹。及袁氏称帝,举世哗然。蔡松坡秘密入滇,首举义旗,并挥师入蜀, 势如破竹。文如师欢心鼓舞,热情参与其中。旋自滇回蜀,谒见蔡将军松坡,又晤孙中 山、黄克强,及倒袁都督唐继尧、陆荣廷、陈二庵、汤芗铭等,为之划策出谋,运筹帷 幄;少年豪气,直冲斗牛。直至袁氏归西,共和再造。其后,文如师目睹政局之风云变 幻,始有倦怠之意。至1928年,蒋氏当国,文如师赴金陵往见,陈治国之策,直抒胸臆 ,蒋氏虽执礼颇恭,然不置可否。文如师以不见用,便决意退出政坛,专志于学术。先 后受聘于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其时虽年方不惑,却颇显老成,终年着 一袭蓝布长衫,手执黎杖,不苟言笑。学生皆呼之“邓老头”,文如师亦欣然领受。唯 授课之时,从不用讲稿,或慷慨陈词,如数家珍;或奋笔疾书,字有法度。众学生心悦 诚服,以听其授课、睹其风采为莫大享受。 先生对文如师之才学人品心悦诚服,故而望门投止。文如师亦激赏先生之勤奋好学, 师生情义与日俱增。文如师著述素以行文酣畅、文采飞扬著称于世,时人有“文曲星” 之目。且工诗赋,喜收藏,通金石,擅篆刻,有古名士风。先生则刻意模仿文如师行文 风格,每有习作,必呈请批阅。文如师亦逐字润色,多予指点。后先生对我云:“文如 师时常训诫:‘做人之道首要在诚实,任何情况下皆应讲实话,做学问亦复如此。’我 讨教做学问之门径,文如师嘱我:‘有两部书须反复研读,一曰《日知录》,一曰《资 治通鉴》。’我当时尚不明此言之道理,久之方悟出个中奥妙。两书共同之处有二:一 是经世致用,一是治学严谨。于是我便将其作为日后治学之圭臬。文如师嘱我要‘惜墨 如金’,方谓自重。我铭记于心。进而仿文如师风格,以文言写作论文。先生稍加润色 ,虽不敢自夸洗练,但总求字斟句酌,不坠空谈,颇得读者谬爱。饮水思源,皆文如师 教诲之功也。”程门立雪之敬、桃李报春之真情溢于言表。 洪煨莲先生(1893-1980)则属于另一派学者。据先生回忆:煨莲师谱名正继,又名业 ,煨莲(William)乃留美时自取之名。其祖籍福建闽侯,为当地望族,其父长期宦游在 外,曾任知县。煨莲师幼承庭训,熟读经史;继而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历时五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唯以中国史学 之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为平生所愿。其具体作法是:首先要建立历史学科的学科规范并 推进科学研究方法之形成;其二是用现代方法编纂引得(Index)即索引,形成大型系列 工具书,以便将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重新分类排列,以资利用;其三是要发现和培养一 批掌握现代史学方法的新型史学家。众所周知,历史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 研究方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中国史学在理论框架、学科规范、研 究法则等诸多方面显得模糊不清,随意性、主观性有余,严肃性、客观性不足。虽然象 “乾嘉学派”之考据方法带有一定的科学成分,但也只是于微观角度于不自觉之中与现 代科学研究方式有类似之处而已。从广义上讲,将中国传统史学定义为“史料学”亦不 为过。洪先生于此状况深引为痛,决心予以更张。煨莲师在攻读研究生时,即接受过严 格的西方式学术训练。他推崇洛克维尔教授所提倡的史学研究法,并将其归纳为五“w ”方法。简要言之,史学研究无非是搞清历史的人物、时间、地点、原因和过程等五大 要素,即Who、When、Where、Why、How,即可称为五“w”研究法。研究任何历史问题 ,皆须沿上述五条线索去追查,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寥寥数语便揭开 了传统史学的神秘面纱,变歧途亡羊为曲径通幽。接下来便是成立引得编纂处,筹措专 项经费,延聘专门人才,针对中国传统检字法繁琐、互歧之现状,于1930年创立“中国 字庋撷法”,并先后编辑、出版了经、史、子、集各种引得64种,81巨册。在此过程中 ,编纂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编纂程序,即选书、选本、钩标、抄片、校片、标号、稿本 、格式、校印、撰序。因程序严密,故而使得如此繁杂的工作忙而不乱,井井有条。其 三是发现并培养一批新型史学人才,并结合他们的特长和兴趣为之确定研究方向。如安 排郑德坤研究考古,齐思和研究春秋战国,瞿同祖研究汉代,周一良研究魏晋,王伊同 研究南北朝,杜洽研究唐代,冯家升研究辽代,聂崇歧研究宋代,翁独健研究元代,田 农(继宗)研究明代,房兆楹、王锺翰研究清代。其强大的弟子阵容覆盖了中国古史之全 部断代,大有将百代汗青尽收囊中之气势,一支现代史学编队就此崛起。同时,煨莲师 认为,欲治中国史学,必当以西学为参照,只有眼界开阔,中西对比,方能获得真知。 否则,作茧自缚,闭门造车,终究难成大事。故而成立哈佛-燕京学社,使推荐众弟子 先后赴哈佛大学深造成为制度,让他们有机会开阔思路,获取新知。众弟子亦不负师恩 ,皆刻苦自励,学成归国后,在各自的领域里多有建树,成为当代史家阵营中璀璨的群 星。就此可以想见,煨莲师虽年方而立,却胸怀宽阔,抱负非凡,立志高远,大有“学 术战略家”之气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