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2)
■:谈中国学案史,首先就要追溯到朱熹的《伊洛渊源录》了? ●:是的。谈中国学案史推祖于朱熹的《伊洛渊源录》,这是梁启超先生首倡,中经陈垣先生等史学大师的认同,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朱熹是与孔子后先辉映的两位大师。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儒学开派宗师而影响中国学术界两千多年。朱熹则以理学泰斗集传统儒学之大成,并且将它导向一个崭新的天地。《伊洛渊源录》是朱熹学说形成初期的一部著述。它诞生于南宋初叶,并非一个偶然的学术现象,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两宋间社会和学术的发展之中。《伊洛渊源录》全书十四卷,以首倡道学的程颢、程颐为中心,上起北宋中叶周敦颐、邵雍、张载,下至南宋绍兴初胡安国、尹焞,通过辑录二程及两宋间与程氏有师友渊源的诸多学者的传记资料,来勾勒出程氏道学的承传源流。这部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既立足于纪传体史籍的传统,又博采佛家的僧传所长,尤其是禅宗灯录体史籍假记禅师言论,以明禅法师承的编纂形式,使记行与记言,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开启了史籍编纂的一条新路。自《伊洛渊源录》问世后,从元代到明清两代,以至民国初期的学术史编纂,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无疑也受到它的影响。 ■:上次您谈到《明儒学案》的成书年代问题。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呢? ●:我感到读《明儒学案》问题太多。首先一个问题,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它是在什么时候成书的呢?黄宗羲曾在序中说:书成于丙辰之后。丙辰年是康熙十五年,但把此书的成书定于康熙十五年恐怕是不对的。 黄宗羲的这部书不可能在康熙十五年完成。因为之前一年他才完成了《明文案》,不可能这么快就完成另一部书。黄宗羲的这部书,最初并不叫《明儒学案》,而是叫《蕺山学案》,这是专谈他的老师刘宗周学术的史书,大概在康熙二十年完成。北方大儒汤斌,还为该书作了序。这样,就有一个从《蕺山学案》到《明儒学案》的过程。 我提出了《明儒学案》的初始是什么的问题,但没有搞清楚,问题太多。我想弄清楚这部书最近的渊源是什么?就是直接的来源是什么?于是读他的诗文年谱,发现孙奇逢的《理学宗传》很重要。 ■:孙奇逢是什么人呢?他的《理学宗传》是怎样的一部书? ●:那就先说说孙奇逢这个人。孙奇逢河北容城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享年九十二岁。所以,他的一生和明清更迭的历史过程相始终。他经明清两朝的征聘而不出,所以人称孙征君,晚年号岁寒老人。他的门人如云,弟子遍及南北。晚年,于课徒授业的同时勤勉著述,以著述终老,成为清朝初年北学泰斗。他的主要著述有《理学宗传》、《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等。 《理学宗传》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始刊于康熙五年春,但是编纂的过程已经经过了三十年,并且是三易其稿。就是说,他在崇祯初年就开始结撰,那时正当他的中年时代,等到该书刊刻,已经是八十三岁的高龄了。这部书共二十六卷,前十一卷主要写他所称的“宋明理学十一子”,就是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薛煊、王守仁、罗洪先、顾宪成。另外,还有附载四人。卷十二以后已经逾出理学家的范围,主要包括汉、隋、唐、宋、元、明各代的儒者。他的编纂方针就是“十一子其主也,儒之考其辅也。”全书总共记述了历代学者共一百七十人。 孙奇逢尽管是出自阳明学,但他并不抱残守阙。一方面肯定阳明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正视自身学派所面临的危机,试图把朱子学和阳明学合在一起,他的书要解决王阳明的儒学正统地位。在编纂体例上,他上承朱熹《伊洛渊源录》开启的路径,变通纪传体史籍中的儒林列传体裁,采取了合传记及学术资料选编于一堂的编纂形式。《理学宗传》的结撰,试图通过中国古代学术史,尤其是宋明理学史的总结,寻找儒学发展的新途径,在当时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您怎么知道黄宗羲与孙奇逢有关系呢? ●:据黄宗羲的裔孙黄炳垕所辑《黄梨洲先生年谱》记载,孙奇逢生前与黄宗羲之间有过一次书札往还。康熙十二年,正值黄宗羲母亲80诞辰,孙奇逢千里寄诗一章,并将他所辑的《理学宗传》一部作为祝贺。黄宗羲在康熙十五年以后着手去作《明儒学案》,应当不排除《理学宗传》的影响。 孙奇逢有一个《日谱》,记述了他辑《理学宗传》的过程。我也读过这部《日谱》,发现南北学术交流的问题。八十年代初,先是写了《孙夏峰与黄梨洲》的读书札记,后来即以之为探讨内容,再成《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一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