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 恩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页。 ② J.T.施莱贝克尔:《美国农业史》第6章,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孔庆山著《美国早期土地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288页。 ③ E.E.里奇、E.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5卷)--近代早期的欧洲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全球中文版,第108页。 ④ 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⑤⑧ 朱嗣德:《各国土地制度》,台北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2000年印行,三民总经销,第431、261页。 ⑥ 张忠根、田万获:《中日韩农业现代化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⑦ 转引自叶剑平等编《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⑨ 刘志扬:《美国农业新经济》,青岛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⑩ 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9页。 (11) 赵冈:《历史上农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2) J.T.施莱贝克尔:《美国农业史》,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13) 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9页。 (14) 熊大桐等:《中国近代林业史》,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34页。 (15) 《曲沃县卷》,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16) 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7)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页。 (1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8页。 (19) 本文的观点可参见慈鸿飞《中国农地制度深化改革的国际经验和科学依据》,《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0) 周林彬:《人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6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