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1124年兰斯事件看路易六世的王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黄春高 参加讨论

兰斯大主教拉尔夫(Ralph Le Vert)的去世为亨利的入侵提供了某种契机。拉尔夫于1108年被教皇帕斯卡尔二世确认为兰斯大主教[9](p.183),其职位也得到路易六世的承认[31](p.247)。1119年拉尔夫和其他主教们一起,协助教皇召开了著名的兰斯宗教会议[6](pp.254~255)。1124年7月23日拉尔夫去世。据法国学者瓦克考证,7月25日亨利五世即出发前往沃尔姆斯组织军队[1](pp.220~221注)。可见亨利五世是要利用拉尔夫去世这个机会发动入侵。据知,教会职务的任命要经过复杂的程序,如提名、讨论、确认直到最后上任,这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当选而未最后上任的主教、大主教在这段时间内往往被冠以“当选主教(大主教)”之名。拉尔夫死后,其继任者为雷吉纳尔德二世(Reginald II) [6](pp.358~359),按惯例他也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真正上任。因而皇帝入侵之时,兰斯并无在任大主教。或者说,皇帝是罔顾道义地、特意趁兰斯人居丧之机发动入侵的。另据英国历史逸闻叙述者瓦尔特·麦蒲的记述,皇帝入侵的原因和时机缘于他与法王路易的一次直接对抗。1124年路易六世与布卢瓦伯爵正处于战争状态。皇帝传唤路易,让他与其封臣讲和。对此路易六世的回答是:“呸!德国人。”[40](p.84)于是,皇帝召集军队要报复路易。
    其二,亨利五世发动战争的另一缘由,出自其岳父、英国国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建议”和“帮助”⑥。
    英王亨利一世是征服者威廉的第三子。征服者威廉死后,继承王位的是其次子威廉·鲁弗斯(1087-1100);其长子罗伯特因曾反叛父亲而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只能继承诺曼底公爵爵位。1100年威廉·鲁弗斯意外死亡,亨利继位为王⑦;他不仅监禁其长兄罗伯特,而且剥夺了罗伯特的儿子威廉·克里托的继承权,为此威廉·克里托及其追随者起兵反对亨利。根据编年史记载:“这一切敌对行为都是由于诺曼底公爵罗伯特之子威廉的缘故。就是这个威廉与安茹伯爵富尔克的小女儿结了婚,因此法国国王和所有的伯爵,还有全体有势力的人物,都与他态度一致。他们说国王将他的兄长罗伯特关押在监是错误的,他又弄得罗伯特的儿子从诺曼底出走,这是不公正的。”[11](p.289)可见,法国卷入了英国王位继承之争,而且支持诺曼底公爵反对英国国王,这是亨利一世忌恨法国的根本原因。从路易六世即位之前、还是王子时起,直到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打打停停,难分胜负。
    1110年⑧ 亨利一世将女儿玛蒂尔达嫁给德国的亨利五世,这标志着两大政治力量结盟。“这年春天之前,国王将女儿送往海外去与皇帝成婚,给她带去许多各式各样的财宝。”[11](p.273) 这桩婚姻对英德关系显然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许多场合两国往往共进退。1119年兰斯宗教会议上英国国王就站在德国一边,致使此后英国与教皇不断发生摩擦。例如,约克大主教瑟斯坦从教皇那里接受了教职,“这违背正道,又与坎特伯雷大主教管区相抵触,而且违反国王的意愿,因此国王拒绝他回英国”。以后在选举坎特伯雷大主教问题上,英国与教皇又有龃龉[11](p.282,pp.286~287)。1120年马蒂尔达的兄弟、王子威廉死于白船船难,这使事情变得更加微妙:马蒂尔达既是德国皇后,又是英国王位唯一的直系继承人。
    从上述可知,对于亨利五世人侵法国一事,英王亨利一世不仅有充分理由提出“建议”,而且由于英德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也有充分理由提供“帮助”;也许“帮助”一词更为准确,因为他采取了直接的军事行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这年亨利国王整年都在诺曼底,那是因为他与法王路易,与安茹伯爵,最主要的是与他自己的臣属之间敌意很深。”[11](pp.288~289) 从中透露的信息是,亨利一世与法王路易之间有很深的敌意和冲突;并且他一直都在诺曼底,征服了一些反叛的领主,占领了不少地方[6](pp.347~360)。留在诺曼底意欲何为?观望乎?集结军事力量乎?都有可能。或者亨利一世是在等待亨利五世的军事进攻开始。但他最终等来的却是德国军队的撤退。而亨利一世对此事的反应意味深长:他带兵直接进攻了路易六世的领地维克森。虽然后来他被当地人民所击败,失望而归[1](pp.230-231);但这绝非是一次普通的英国军队对法国领地的进攻,而是一次有预谋的军事打击,与德国皇帝的军事行动遥相呼应。因此可以说,侵犯兰斯不是心血来潮的冲动,而是一次志在必得的英、德联合军事行动,是从东、西两面夹击法国。苏热对此有明确认识,他指出,法兰西同时“战胜了德国皇帝和英国国王(路易不在场)”[1](p.230)。
    总之,兰斯事件的缘起不仅仅是德国与法国关系恶化,而且涉及当时欧洲最有势力的三个政治力量--英国、法国、德国,甚至还有教皇。
    二、路易六世的军事集结
    “国王路易从其亲密朋友处获知这一计划。于是,他英勇地召集尚未准备好的军队,并召唤贵族们以解释事态之发展。因为他经常被告知,也因为他亲身经历过,路易认识到圣德尼是特别的资助者,是依靠于上帝的王国的特别保护者。于是他带上祈祷文和礼物,急速赶往教堂,从内心深处恳求上帝,使其能够以其一贯的方式捍卫王国,保护人民,击退敌人。”[1](pp.218~221) 然后,路易六世高举从圣德尼祈求得来的王室旗帜,征召法国大小贵族前往兰斯抗敌。
    那么,应征情形如何呢?前来应征的又是哪些力量?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考察路易六世军事集结的具体情形。
    按照苏热的记载以及整理者瓦克的考证,路易的军队由八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兰斯和夏隆的军队6万人。第二部分,拉昂和苏瓦松的军队,不少于6万人;第三部分,奥尔良、埃当普、巴黎加上圣德尼的军队共1万人;第四部分,布卢瓦伯爵蒂博及其叔父特鲁瓦伯爵于格的军队,此外还有来自王室领地周边的男爵们,共约8000人;第五部分,勃艮第公爵和内维斯伯爵的军队约1万人;第六部分,维芒杜瓦伯爵拉奥尔以及圣康坦的军队约7000人;第七部分,蓬蒂约、亚眠和博韦的军队,人数不详;第八部分,佛兰德尔伯爵的军队约1万人。阿奎丹公爵、布列塔尼伯爵、安茹伯爵等因路途遥远而没有亲自前来,但愿意提供军事帮助。即使对第七部分军队人数忽略不计,应征军队总数也超过了16万人⑨。可见,对于路易的征召,法国各方面的反应是积极踊跃的。正是由于路易集结了如此庞大的军队,德国人才选择不战而退。“皇帝统领的人数并不多,因为德国人并没有准备与外国人作战。”[3](p.26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