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实业家及其后人更是纷纷来华投资经商,分享第二故乡新一轮大发展的成果,为中国拓展对外经贸文化联系牵线搭桥,为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如前面提到的肖尔·艾森伯格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投入上海的改革开放事业,他在上海投资建造了耀华--皮尔金顿玻璃厂,直到去世前三天还签署了在浦东建立钻石中心的协议。那天他对记者说:“把建这样的中心选择在上海,是因为这里与以色列有着十分友好的关系,二战期间帮助了许许多多的犹太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34) 1998年9月,世界最大维他命和矿物质片剂及胶囊产品生产商,美国纽崔莱公司总裁山姆·宏邦带一双儿女来到上海,寻访他父亲卡尔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35)。今天,中国已成为纽崔莱公司新一轮投资发展的重点。劳伦斯·嘉道理勋爵支持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事例前已提及。1994年2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李鹏总理在庆典上特别赞扬了“港方开拓者”嘉道理勋爵的功绩(36)。最近,勋爵之子米高·嘉道理在上海建立了办事处,准备再图进取。他们的行动也在国际上的犹太工商界中引起了一股“中国热”,使不少犹太实业家前来中国投资,如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加拿大犹太首富E.勃兰富曼(Edgar Bronfman)就多次来华访问,并在上海建立了饮料厂。美国著名犹太实业家,美国国际集团总裁M.格林伯格(Morris Greenberg)不仅在中国积极投资,而且还出任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主席,为上海的对外开放出了许多好主意。 收稿日期:2007-02-27 注释: ① 这些数字系综合多种资料得出,主要参考了以下来源:迪克(Herman Dicker):《远东的流浪者和定居者:犹太人生活在中国和日本的一个世纪》(Wanderers and Settlers in the Far East: A Century of Jewish Life in China and Japan)纽约,1961年版;戴维·克兰茨勒:《上海犹太难民社区1938-1945》,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世界犹太人大会犹太事务研究所1949年2月发表的关于中国犹太人的报告。 ② 奥弗(D.Ofer):《“以色列政府和犹太组织”:来自上海的犹太移民研究》(“The Israeli Government and Jewish Organizations: the case of the Immigration of Jews from Shanghai”),载《锡安主义研究》(Studies in Zionism)1990年春季号,第79页。 ③ 魏寿山:《日伪宪警在海拉尔市对苏联侨民进行集体屠杀见闻片断》,《海拉尔文史资料》1992年第4辑,第53-55页。 ④ 高斯坦(Jonathan Goldstein):《中国的犹太人》(The Jews of China),纽约,1999年版,第211-212页。 ⑤ 中央社1945年9月21日印度孟买电。 ⑥ 《上海犹太社团委员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犹联”年报)[Council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Shanghai, Report],1953年7月-1954年6月,第3页;1955年7月-1956年7月,第9-12页。 ⑦ “犹联”年报1955年7月-1956年6月,第5页,1958年7月1日-1959年6月30日,第14-15页。 ⑧⑨ “犹联”年报1958年7月1日-1959年6月30日,第16-17、13页。 ⑩ 此处指当时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在华机构拥有的一笔资金。 (11) 迪克:《远东的流浪者和定居者:犹太人生活在中国和日本的一个世纪》,第150页。 (12) “犹联”年报1953年7月-1954年6月,第14页。1955年7月-1956年7月,第5页。1958年7月1日-1959年6月30日,第19页。 (13) 《新民晚报》1998年2月9日。 (14) 埃班(Irene Eber):《中国和犹太人》(China and the Jews),美国马萨诸塞,1992年版,第46页。 (15) 高斯坦:《中国的犹太人》,第172页。 (16) 威廉·比瑟:《香港经济与未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 (17) 嘉道理勋爵(Lord Lawrence Kadoorie):“嘉道理回忆录”(The Kadoorie Memoir),转引自潘光等主编:《犹太人忆上海》,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版,第11页。 (18) 潘光等主编:《犹太人忆上海》,第1页。 (19) 罗狮谷夫妇(Dannis & Mary Leventhal)编:《犹太人在华经历面面观》(Faces of The Jewish Experience in China),《香港犹太社团记事》(Hong Kong Jewish Chronicle),1990年版,第38页。 (20)(24)(25) 罗狮谷夫妇编:《犹太人在华经历面面观》,第33、30、6页。 (21) 奥海尔·利赫:《犹太会堂成员名册》(Ohel Leah Synagogue Membership List),1997年9月。 (22)(26) 高斯坦:《中国的犹太人》,第173、182页。 (23) 《耶路撒冷报道》(The Jerusalem Report),1997年3月20日。 (27) 摘自唐·夏皮罗给本文作者之一潘光的来信,信中介绍了台湾犹太社团的简史。 (28) 摘自对包恒先生(Mr. Boksboym)的访谈,他是深广犹太社团顾问律师。 (29) “Chabad Lubavitch of Beijing, China”, http://www.chabadbeijing.com/templates/articlecco.html?AID=71594. (30) 美国《华盛顿邮报》1979年3月4日、美国《时代》杂志1979年3月12日。 (31) 潘光等主编:《犹太人忆上海》,第74页。 (32) 采访T.考夫曼(Teddy Kaufman)记录,1994年4月18日于上海。 (33) 采访S.穆勒(Samule Muller)记录,1999年8月11日于上海。 (34) 《新民晚报》1997年3月27日。 (35) 《申江服务导报》1998年9月29日。 (36) 《人民日报》1994年2月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