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彼得拉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南文化》 黄冬敏 参加讨论

从经济层面分析可以看出,14世纪下半叶,农奴制度解体,租佃制度取而代之,领主附庸制度破产,雇佣军代替了采邑制和骑士制,社会结构出现大旋转,与此同时,新的阶级力量兴起。拿商人地位变迁来说,中世纪基督教把守贫视为美德,把贪婪视为罪恶。由于人贪图现世的财产,而不爱上帝和人类,所以贪婪者万劫不复。商人则被认为是不可挽救的损人利己者,商业因而被视为卑贱的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巨商豪富,丰厚的财力逐渐改变了商人、企业主、银行家的地位。贸易的增长不仅使商人得利,教士也会受益,商人开始成为宫廷的座上客,成为君主、贵族的债权人。社会给人们提供了各种谋生的手段,个人的前途和地位可凭才干和财富获得。商人频繁旅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具有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意识,面临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剧变的时代,作为富裕市民阶层在心理、价值观、伦理上开始反思。珍惜时间,重新评估财富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也可以期待上帝的祝福。他们注重世俗生活,肯定自我价值。正是市民阶级敢于冒险,善于创新,重视自由和理性,崇拜财富等新的价值观念,极大冲击了教会的禁欲主义,适应当时的时代主题--振兴欧洲,从而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然而由于欧洲此时正处于过渡时期,旧的封建体系落后于时代要求,而健全的资本主义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市民阶级的力量还不足以撼动教会根基,还要在君主与教会的夹缝中寻求发展生机。故而在社会思想上表现出既批判又保留,理性、神性调和的倾向。
    从宗教角度来看,文艺复兴是张扬人性的,以理性对抗神性,肯定人现世的尊严。人文主义者无一例外地指责教会,但却没有谁真正提出推翻教会的主张。对教会的批评,多集中于教会的腐化,人们指责教会无视神圣的职责,只关注尘世的豪华,渴望永不衰竭的财富,出卖圣职,淫乱奢靡,并且诱发战争和动乱。但人们并不反对神学体系及教会本身,人们批判的对象,焦点在于腐败奢靡的行为,及单个的人身上,而非整体。这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关。黑死病给人们带来的创伤,教会的腐败无能,使人们期望纯洁教会,以治愈心灵的创伤,得到心灵的慰藉。教会本身,内部也存在批评与改革,“抨击最甚的讽刺诗文作家们本身大多数是僧侣或领圣俸的教士”[26]。一些道德高尚的讲道者(如萨沃那罗拉)常以其高尚的行为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护。而从小接受的传统信仰,渗透于生活各方面的宗教仪式、节日,更使人们很难断然割裂与宗教的联系。“每个人都有一个穿僧衣的亲戚,每个人都有从教会的财产中得到某种补助或未来的利益的希望”[27],人们对宗教习以为常,宗教已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尽管人们批评品格恶劣、腐败的教士,但并不妨碍人们从他那儿获得上帝所赐予的赦免权。
    综上所述,可见,在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转型这一漫长时期里,中世纪的余痕始终与新时代如影相随,新时代有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彼得拉克的思想正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他显然是一个有歧义和过渡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一些愿望而不是已经成熟的观念”[28]。
    1374年7月18日,彼得拉克在帕多瓦城南部的阿克瓦小村庄告别尘世, 身旁还放着维吉尔的诗稿。他的一生充满矛盾,既热烈张扬,又谦恭隐忍,敏感喜悦而又忧伤。彼得拉克的确是一个结点,一个时代的矛盾之结,从他身上可以找见时代的影子,越过他,就很难理解欧洲从中古向近代转型的许多问题。必须解开彼得拉克这个历史的结点,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自身在困顿挫折中屡踣屡起的精神实质。彼得拉克无法摆脱矛盾的困扰,但在心灵深处对新时代的到来充满渴望与期待。他知道人性的弱点,但是仍然讴歌美好的人生,纯真的感情,他坦诚的说:
    如果有时我看到了灵魂的光芒,
    而我的肉眼又经不住它的威力,
    我知道,这完全是凡人自身的缺陷,
    而绝不是我青春年少的一天,
    我第一次所看到的她那--
    天使般的神采、优雅和美丽……[29]肯定人性、追求美和世俗的幸福,是彼得拉克一生苦苦思索后传递给后人的信念。彼得拉克既是一段历史的矛盾之结,又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之点,沿着彼得拉克开辟的道路,人类在找寻自身的旅途中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 杨冬、张云君:《外国文学史话》(西方中古·文艺复兴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0页。
    [2]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3]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
    [4][5] [美]罗伯特·C·拉姆:《西方人文史》(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5页。
    [6][7][8][9] 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0、176、181、183页。
    [10][11][15][16][17][18][19][20][21][22][29] 彼得拉克:《歌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
    [12][26][27][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09、455、455页。
    [13] 刘新民:《诗篇中的诗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14] 朱龙华:《意大利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23][24][28][美]保罗·奥斯卡·克利斯特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八个哲学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5] 朱孝远:《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