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经济与政治》 时殷弘/惠黎文 参加讨论

汉尼拔最终的战争目的或其理想是重新夺回迦太基因第一次布匿战争而丧失的地位,取代罗马在西地中海的优势。他在战争伊始就说:“我不是要打一场消灭罗马人的战争,我为荣誉和帝国而战。”(11)他深谙罗马与迦太基各自力量的优劣所在。(12)他依凭在哈米尔卡军营里训练出来的职业军队,从陆上入侵意大利并始终依靠陆战,同时统筹保护意大利以外的根本战略性基地。他起初部署兵力时,将大部分军队交付其弟哈兹德鲁巴,以确保迦太基财政和兵员的主要来源伊比利亚的安全。他还遣军北非,加强迦太基本土防务。而且,他入侵意大利的战略意图还包括迫使罗马无力分兵,从而使上述两地区免遭进攻。这些无疑是全方位的大战略安排。
    汉尼拔首要的军事战略目的是使罗马的盟邦与罗马分离,从而剥夺罗马的人力物力优势。外交、宣传和许诺酬赏是他的战略手段。早在入侵意大利的两年前,他已遣使修好阿尔卑斯山脉两侧的高卢人。入侵意大利后,他利用高卢人的反罗马激情,与之结盟。特拉西美尼湖战役之后,汉尼拔宣称:“我不是来与意大利人作战的,而是要将意大利人从罗马的主宰下解放出来。”(13)与此同时,他特许每个意大利城邦恢复其旧日独立和疆界,释放罗马盟邦战俘而不索赎金,希冀以此削弱盟邦人对罗马的向心力。
    分离罗马盟邦的关键是在战场上反复重挫罗马军队,从而削弱罗马权势在其意大利盟邦中的威望和它们对罗马的畏惧感。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战役是汉尼拔创造的奇迹,也是罗马最惨重的灾难。汉尼拔以微小的损失,一举歼敌八万,占意大利兵役资源的1/7。坎尼战役后,包括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卡普亚在内的许多盟邦归降汉尼拔。李维说这发生在盟邦“对罗马权势的存留感到绝望”之际。(14)此时罗马权势“似乎在本年有全灭之势”。(15)随后,汉尼拔运用外交手段,分别与马其顿的腓力五世和西西里最重要城邦叙拉古结盟,在意大利之外获得军事支持。总之,汉尼拔不仅是天才的战术家,也有可观的战略操作才能。
    然而,罗马虽遭受严重的挫败,但其战略随事态变更而调整,以杰出的战略能动性显示了对汉尼拔的优越。战争伊始,罗马总的战略目标在于限制迦太基因征服伊比利亚而复苏的权势。两个罗马执政官各自率军进攻伊比利亚和北非迦太基本土。可是,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甫一出现,罗马现行战略便旋即瓦解。罗马人经重创震撼,开始反思和调整战略。他们认识到不能在汉尼拔选定的战略方式范围内打败汉尼拔,而是必须避敌之长,克敌之短。与此同时,危急的形势要求采取非凡的政治救策,即在共和国内实行战时独裁制。特拉西美尼湖之役败北之后,费边·马克西穆斯被任命为独裁官,采取消耗战略,紧紧尾随汉尼拔军队但拒不与之正面交锋,同时限制其后勤供应和获援能力,汉尼拔的锐气逐渐消减。因费边权力转遭限制而兵败坎尼后,罗马在极度艰难中紧急组建四个军团,并且返回费边战略,消耗和遏制汉尼拔军队。意大利战局转入僵持状态,汉尼拔的绝对优势一去不返。
    海上优势是罗马至关紧要的战略资产,它对西地中海交通线的控制使之能够不受阻碍地投送兵力,发动巨大规模的远距战略进击。迦太基却从未成功地部署虽然较弱但仍有潜力的海军力量。(16)因而,罗马人能够迅速地在伊比利亚取胜,迫使迦太基将增援汉尼拔的兵力中途调离,令后者无法征服意大利。同理,罗马人在西西里的胜利使其控扼了通往意大利南部和西部的交通线。不仅如此,罗马遣军跨越亚得里亚海,击败马其顿,致使汉尼拔无望从这个陆上强国得到支援。罗马人成功的外交也有力地襄助了他们的海上优势:外交操作导致希腊众城邦与之结盟,群起对抗马其顿。“这的确是罗马人通过灵巧的外交途径节省武力。”(17)
    汉尼拔意在破坏罗马倚赖的意大利同盟。然而,罗马的海上优势和迦太基元老院的战略消极使他难得增援,能用于追求这一目的的战斗力便逐渐萎缩。意大利盟邦在坎尼战役后一度纷纷倒戈的图景已成过去,而罗马各殖民地、所有拉丁城邦以及众多希腊城邦始终忠于罗马。罗马人高效运用宣传手段维护同盟,包括强调迦太基人是大异于意大利传统和宗教的外邦人。罗马人围攻并重新夺回卡普亚是此次战争的关键点。(18)此举大大动摇了汉尼拔在意大利倒戈城邦中间的威望,导致其中许多转而请求重入罗马同盟。罗马人本着战略分寸意识区别对待叛离者。他们极严酷地处置卡普亚,同时宽容善待请求返回罗马同盟的倒戈城邦。此外,为拉拢意大利的希腊人城邦,罗马人将闪族迦太基描绘成希腊人一向的敌人。所有这些导致“天平逐渐向有利于罗马的一方倾斜”。(19)
    汉尼拔专注于意大利战场15年。与此相反,罗马人在与之僵持之后,以更宏大的战略眼界和战略灵活性变更“战略重心”:公元前209年,西庇阿之子小西庇阿挥军攻占新迦太基--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头号战略据点,汉尼拔不得不望洋兴叹。两年后,鉴于在伊比利亚大势已去,汉尼拔令其弟哈兹德鲁巴率残部抵达意大利,但该部未及与汉尼拔会合便被罗马军团歼灭。随后,罗马的“外向战略”再度演进。已被推举为执政官的小西庇阿力主进军迦太基本土,(20)逼汉尼拔率军返回北非。元老院最终采纳了他的战略。由此,汉尼拔被迦太基寡头集团从意大利召回,但随即兵败扎马,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彻底失败告终。从此,迦太基沦为必须听命于罗马的附庸城邦,罗马在地中海地区再无强劲对手。
    最一般地说,从战争的全过程看,罗马战略经典地体现了所有优良的国家大战略的本质内涵,那就是武装力量、政治安排、财政规划、外交操作、对外宣传等各类国家战略手段及其资源基础都得到充分动员和高度协调,以服务于保障罗马生存并继而彻底击败迦太基的权势变更尝试,服务于达到这一根本战略目的的主要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与之相比,汉尼拔和迦太基的战略不仅略输一筹,而且实际上是一种“跛脚”大战略:迦太基寡头政府远未充分动员国家的军事人力和财政资源并将其输往意大利半岛,亦未有效建设和使用海上力量配合半岛作战;汉尼拔虽然运用了外交和宣传去配合其军事,但在具有相对稳固特征的意大利同盟面前难以充分奏效。更重要的是,他和迦太基政府缺乏一个足够集中、合理的战略目标,即主要依凭大军猛击攻克罗马,而是在坎尼大捷后墨守“边缘战略”,徒然迂回意大利半岛十数年。
    罗马在战略上的又一优越性在于其杰出的战略能动性,亦即随战争大局的重大变动而积极调整战略。罗马战略的坚韧可变见于特拉西美尼湖之役败北后毅然采纳费边战略,它的生气勃勃则尤其见于小西庇阿在战局僵持不决之际决定性地变更“战略重心”,将主战场从意大利半岛一举转向迦太基本土。不仅如此,其战略能动性还杰出地表现在罗马自坎尼惨败到战争全胜,战略上始终避敌之长、克敌之短和扬己之长,或者说从费边到小西庇阿始终实行有利于罗马的“不对称战略”。反观汉尼拔,坎尼战役后的战略几乎一成不变,即使罗马战略已几度变更,战局基本性质业已改观。一优一劣,可谓昭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