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南越国史研究概述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动态》 王川 参加讨论

南越国,系公元前206 年由秦南海郡龙川令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据岭南而建立的地方政权,至元鼎六年(前111年)为武帝所灭。 南越国共历赵佗、赵胡(南越王墓出土资料表明应为“眜”)、赵婴齐、赵兴、赵建德五主,长达九十三年。
    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也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民族政权。“南越”一词,出现较早,《越绝书·记吴地传》有“南越宫”字样、《双剑誃吉金图录》载录的楚王戈中有“南越”字样,至于其含义则有四说。著名民族学家徐松石在30年代认为,商汤“定四方献令,两广地名始名南越”(《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39年;亦可见《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罗香林则认为“以其地为扬越南部,故称为南越”(《中夏系统中之百越》,独立出版社,1943年);张荣芳说“南越是以地域而得名”(《汉初“南越国”试探》,中国百越民族史第一次年会论文,待刊稿);蒋炳钊则认为南越之名系“方位名、国名和族名的统一体”(《百越族属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兼论南越及其来源》,载《百越史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目前,学者们越来越赞同后一种观点。
    对南越国史的研究,从《史记》以来历代持续不断。《史记》、《汉书》均有专门篇章,此外较重要的史籍又有《资治通鉴》、《南越五主传》,后者系清代广东顺德学者梁廷楠撰,全书共五卷,每卷记述、评论一位南越王,在史料的搜集、考证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又西汉陆贾《南越行记》、东汉杨孚《异物志》及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此书有真伪之争,今暂附此)以及唐段公路《北户录》、宋范成大《虞海桂衡志》、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李调元《南越事记》、仇巨川《羊城古钞》等均对南越国史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南越国史上的重要人物
    研究赵佗的论文(著)最多。徐素的《南越武王赵佗》(香港中华书局,1959年)为第一部研究赵佗的专著。60年代初,黄沫沙肯定了赵佗在岭南地区早期开发史上的重要贡献(《开拓岭南的功臣赵佗》,《羊城晚报》1962年8月3日)。“文革”时期对赵佗的评价受政治影响,有失公允。1980年,欧阳熙指出,“文革”期间,不少同志认为赵佗是两面派、分裂主义者,而实际上给赵佗扣上“分裂主义”的帽子是不对的,赵佗是一位对岭南社会历史发展曾起过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应予肯定(《赵佗与南越国》,《广州师院学报》1980年1期); 周宗贤也强调指出,“文革”时赵佗被打成“岭南越族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是不合符历史事实的,赵佗有其历史功绩(《试论南越王国》,《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1期)。杨拯、吴永章认为,赵佗的有效治理,使南越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为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及南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统一南越的事业,秦始皇始启其端,汉武帝集其成,而承上启下的却是赵佗(《论南越国赵佗的历史作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1期)。 张荣芳认为赵佗在开发岭南,促进岭南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人民的融合,使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岭南地区迅速赶上中原地区方面,有一定功绩(《略论汉初的“南越国”》,《秦汉史论丛》第1 辑,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张维强调道,赵佗是岭南地区开创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的第一人,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南北汉越民族的大融合,因而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英雄(《试论南越王赵佗的历史地位》,《广东文博》1984年2期)。 何维鼎认为赵佗为岭南古代史上叱咤风云的第一人,他的文治武功有利于岭南社会的安定和进步,故他去世后,岭南人民对他十分怀念。清代还有散见于粤东各地的侯王庙、三君祠等,寄托着后世岭南人民对这位立下了特殊功勋的开拓者的绵绵情意(《赵佗在岭南的文治武功》,《学术研究》1984年6期)。 孙仲文着重强调了赵佗直接沟通了汉越的联系,把自远古以来就有密切关系的各族人民真正聚合在一起,结束了越族内部原来那种“好相攻击”的分裂局面(《论赵佗和南越王国》,《云南师大学报》1988年2期)。此外, 尹家俊《岭南地区的开拓者--赵佗》(《历史知识》1983年5期)、 朱凤祥《论赵佗经略岭南的作用》(《黄淮学刊》1992年2 期)也肯定了赵佗对岭南开发的作用。
    关于南越国的第二代国王,张荣芳根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说是“赵胡”(《南越王墓解开了千古之谜》,《历史大观园》1985年创刊号),可谓言之有据。麦英豪、黎金则从南越王墓出土印玺、南越国世系、赵佗年寿、南越的僭制、墓主的年岁推算、墓中随葬的药物等六方面论证墓主为赵佗之孙赵眜,即《史记》中的“赵胡”(《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墓主考》,《广州文博》1986年1~2期合刊本,又可参考《考古与文物》1986年6期),为较多人所接受。 关于南越王墓出土的“□夫人印”中的“□”是什么,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认为是“部夫人”(《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考古》1984年3期), 黄展岳赞成此说,并认为四位夫人中,部夫人似居末位(《南越国六夫人印》,《文物天地》1993年2期)。 许国彬撰文认为“□夫人”为“否夫人”,其说过于臆测(《南越王墓佚名夫人是谁》,《羊城古今》1989年4期)。
    与南越国史有关的其他一些人物,近年亦有文论及。徐勇论述了公元前214年开凿灵渠的史禄, 肯定了他在南方开发中的作用(《秦代开发南方的重要人物史禄》,《中学历史教学》1985年6期)。汉初, 曾以南方某地“虚封”了一王一侯,即“南海王织”(原南武侯)及“海阳侯徭毋余”,此二人与南越国史密切相关。对于这一王一侯本身,史载甚罕,而对其封地地望,则争论纷纭。有学者认为二人的封地并不在岭南,如30、40年代,潘莳认为南海王织之封地在“今江西之东南以迄福建之西南,界于闽越与南越之间”(《汉南海王织考》,《文史汇刊》1卷2期),蒋炳钊基本赞成此说(《闽越史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增刊,总第23期);汪廷奎认为,南海王受封后住在淮南国的庐江淮境(《汉初“南海王”织的史事考评》,《广州研究》1985年2期);李庆新则认为其地跨闽赣,以闽西南、 赣中为疆域,其地不算小(《“南海国”考辨》,《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2 期)。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南海国在岭南。清代全祖望认为南海王织“所据南武之地,盖在南海境中”,“盖其地在今汀、潮、赣之间”(《经史问答》卷9);王先谦在补注《汉书·高帝纪》时采纳了这一说法; 蒙文通考证认为其地“当于后之南海郡求之”,并考定王莽时的南海亭(即汉南海郡揭阳县)为南海王国故地(《越史丛考》,人民出版社,1983年),甚具说服力;饶宗颐则推测广东潮安、饶平两县交界处的南武,“以南武织之旧疆而名欤”(《潮州志·大事记》);朱维干、陈元煦等从之,并进一步认为其地当在旧潮、梅二府州之间(《闽越的建国及北迁》,《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993年,饶宗颐在广东饶平等地实地考查后,认为南海国之都治,以汉揭阳县当之,大抵可信,而其王国辖境则已及江西。西汉时南海王国灭国后,其地改属闽越国(《从浮滨遗物论其周遭史地与南海国的问题》,香港博物馆编《岭南古越族文化论文集》,香港市政局,1993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