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以色列是犹太复国主义的产物,国家立国思想是个根本问题,它与国家安全、内政外交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政治力量为此纵横捭阖,对以色列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1.主要政党控制着以色列国家发展方向。建国后,以色列工党、总工会以及其他政党组织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而议会反对派从未形成气候。尽管党派林立,但是,决定国家政策的仍是主要政党。20世纪70年代以前,工党是政府里的主要党派,在国家政治经济决策中有着重要权力。为了国家发展、疏散人口和国家安全,政府决定投资边境开发区建设新城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阿以冲突之后,特别是利库德集团上台后,国家大量投资转到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等地,此举导致新城镇发展缓慢。 2.政治像一柄双刃剑,当其遵循经济规律时,它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利库德政府在约旦河西岸拓居,建成若干犹太人定居点,但并没有控制这个地区。相反,犹太人每天都处于恐怖状态之中。同时,南部和北部地区的新城镇失去“优先权”地位,缺乏政府投资,发展举步维艰,30多个新城镇之中,只有10个城镇达到了预期目标,而大多数新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发展处于缓慢或停滞状态。这不仅削弱了建国头20年里新城镇的基础,而且也放慢了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因为大多数新城镇规模较小,未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3.政治精英对国家发展方针和政策有着独特的影响。国家政策通常受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三个主要层面的影响。但是,以色列独特的立国道路使政治精英在以色列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无论是工党政府开发边境地区建立新城镇的计划,还是利库德集团投资犹太人定居点,都是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 4.约旦河西岸等地定居点的修建给巴以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色列政府对主权仍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投资建设,引起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从西岸第一个犹太人定居点建立起,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就从未停息过。以色列在西岸建立定居点并未给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反而给巴以和谈增加了困难,成了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注释: ①“新城镇”(new town)或“开发镇”(development town)泛指那些由于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原因,国家在开发地区建立的城镇。 ②沃特:《以色列人文景观中的观念与事件》(S.Water,"Ideology and Events in the Israel Human Landscapes"),《地理》(Geography)1979年第3期,第171-181页。 ③希伯来工人联合会(现译总工会),建于1920年,以色列最大的劳工组织。 ④利库德集团(Likud)是以色列政治派别中一个右翼党派的政治联盟,坚持尽可能多地占有“以色列故土”。工党是左翼政党,坚持用西岸、加沙地带和戈兰高地作为谋取与阿拉伯人和平进行讨价还价的筹码。 ⑤阿伦·阿里恩:《以色列的思想变化》(Alan Arian, Ideological Change in Israel),凯斯西部保留大学1968年版,第172页。 ⑥亚历山大·贝勒:《以色列的新城镇》(Alexander Berler,New Towns in Israel),以色列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⑦“以色列故土”(the Land of Israel),根据《旧约全书》,上帝许诺给以色列子孙的土地。今天它包括北部叙利亚、南部埃及和东部约旦之间的大片领土。 ⑧《以色列统计摘要》(Statistical Abstract of Israel),以色列国家统计局1963年版,第694页。 ⑨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David Newman,Jewish Settlement in the West Bank:The Roie of Gush Emunim),达勒姆大学中东和伊斯兰研究中心1982年版,第22页。 ⑩加布里埃尔·李普希兹:《移动的国家:1948-1995年以色列国内外移民》,第52页。 (11)埃利沙:《1967年以来的以色列地理和政治》(Elisha Efrat,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Israel since 1967),弗兰克卡斯和公司1988年版,第2页。 (12)“绿线”(Green Line),1949年独立战争后设立的以色列与约旦之间的边界,它把犹地亚、撒马利亚与以色列领土分开,同时绿线把以色列与加沙地带分开。 (13)加布里埃尔·李普希兹:《移动国家:1948-1995年以色列国内外移民》,第53页。 (14)“犹地亚和撒马利亚”(Judea and Samaria)一词是沿用古代说法,犹太人用来指约旦河西岸地区。 (15)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第19页。 (16)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第22页。 (17)埃利沙:《以色列新城镇1948-1988》(Elisha,The New Towns of Israel 1948-1988),德国密涅瓦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71页。 (18)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第20页。 (19)虔诚教徒集团(Gush Emunim),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在犹地亚和撒马利亚建立定居点而成立的一个宗教组织。 (20)“优先工作者”(preferred worker),指教师、工程师和医生等职业者,可获得特别移民鼓励的权利。 (21)埃利沙:《以色列新城镇1948-1988》,第170页。 (22)埃利沙:《1967年以来的以色列地理和政治》,第3页。 (23)亚历山大·贝勒:《以色列的新城镇》,第65页。 (24)J.阿劳夫:《边境城镇》(Myron J.Aronoff,Frontiertown),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74版,第25页。 (25)莫沙夫(Moshav),以色列的一种土地私有、本人劳动、共同销售的农业合作居民点。所有农户按照特定的社会原则进行组织和管理,土地由国家租赁给农户,房屋、收入归农户所有。 (26)以色列所有地区被分成三个等级:根据其经济地位和政府政策可分A+区、A区和B区。A+区和A区在发展贷款、税率、土地和基础设施方面获得一些利益。所有位于“绿线”外的定居点被定为A区和A级。 (27)加布里埃尔·李普希兹:《移动的国家:1948-1995年以色列国移民》,第78页。 (28)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第19页。 (29)大卫·纽曼:《西岸犹太人定居点:虔诚教徒集团的作用》,第63页。 (30)埃利沙:《1967年以来的以色列地理和政治》,第134页。 (31)加布里埃尔·李普希兹:《移动的国家:1948-1995年以色列国移民》,第82页。 (32)加布里埃尔·李普希兹:《移动的国家:1948-1995年以色列国移民》,第77页。 (33)埃利沙:《以色列新城镇1948-1988》,第169。 (34)埃利沙:《1967年以来的以色列地理和政治》,第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