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重性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宣谛之 参加讨论

   (一)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希特勒德国1939年9月1日开始进攻波兰到军国主义日本1945年9月2日投降,已经过去40年。可是国内外关于大战性质的争议,直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这一点,概括说来,有以下三种:1.大战的全程,都是反法西斯性质;2.德国从攻波以后,到进攻苏联以前22个月是帝国主义性质,以后4 年为反法西斯性质;3.在以上22个月中,从攻德国波到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在英国上台以前,到戴高乐1940年6月18日宣布成立“自由法国”以前,是帝国主义性质, 以后是反法西斯性质。关于这一争议,打算趁着胜利40周年时,作一初步探讨。
        列宁1914年10月1日在《专题报告:无产阶级和战争》里说:“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①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战争的全局和全程,而且要研究它各个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研究它各个阶段和全程的关系;不但要研究交战国每一方的共同性,而且要研究每一方每一国家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性。如能这样,也许可以弄清战争的性质。
        列宁认为“造诣极深”的克劳什维茨②说:“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在政治中就已隐约形成,就好象生物的属性在胚胎中就已形成一样”③。可见,法西斯政治和反法西斯政治的斗争,不但必然构成战前世界政治当中的主流,而且必然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法西斯国家集团战争的两重性
        希特勒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进行的是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它们目的,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是扩大侵略、到处称霸、瓜分世界。这一点,是它们能够先后订立6个政治军事同盟条约的基础。还有特殊性。 德国的作战目的,是夺取欧洲到世界的霸权。意大利的作战目的,是夺取地中海的霸权。日本的作战目的,是夺取远东和西太平洋的霸权。它们--以德、日为主分别立足于本国的战略利益,采取类似中国秦王朝“远交近攻”的战略外交,利用缔约国的另一方,牵制主要敌性国家的军事力量,来增强自己在“近攻”中获胜的有利条件;至于缔约国另一方的战略利益,是否会得到尊重,完全取决于对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是否有利。所以,它们所有的政治军事同盟条约,都不可能规定具体明确的军事义务。而缔约国每一方都可以从条文中找出逃避军事义务的遁辞。这样,它们就不可能有联合战略和联合作战参谋部。既订同盟条约,又没有明确规定的军事义务,是法西斯国家之间矛盾的集中表现。因此,德国要求日本协同进攻苏联,而日本偏偏向南发动太平洋战争,使苏联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可以将西伯利亚部队先后分批调往莫斯科前线和斯大林格勒前线,并使西伯利亚成为组建新军的强大基地。德国要求日本避免对美国作战,而日本偏偏奇袭珍珠港,使美国提前顺利参战,将美军开往欧洲对德作战。德日之间战略上的尖锐矛盾,就使它们先后陷入重围并被各个摧毁。关于法西斯国家集团战争的两重性,容另文阐述。
        (三)反法西斯国家集团战争的两重性
        一、共同性--区别战争性质的一条标准
        列宁1915年8月致柯伦太夫人的信中,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就提出了战争两重性的理论④。列宁1916年7月在《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里,又加以进一步论证。他说: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法军同美军一起打英国人,“帝国主义竞争是一个没有重大意义的附带因素,这同我们在1914至1916年战争中(在奥地利同塞尔维亚的战争中,民族因素同决定一切的帝国主义竞争相比,没有重大意义)所看到的情形,恰恰相反”⑤。在这里,列宁全面地论证了战争的两重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全局性的战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战争性质的决定因素;局部性战争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对战争性质是不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斯大林1924年4月在《论列宁主义基础》里说:“阿富汗国王艾米尔为阿富汗独立而进行的斗争,在客观上是革命的斗争,因为这个斗争能够削弱、瓦解和毁坏帝国主义,虽然阿富汗的艾米尔及其战友抱有君主制的观点,……埃及的商人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客观上也是革命的斗争,虽然埃及民族运动的首领是资产阶级出身,具有资产阶级身分并反对社会主义”⑥。
        参照上述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判明战争性质的一条标准,可否表述如下:一个国家在一定战争全局里面的主要打击力量,是否对准当时政治上最反动、经济上最具破坏性的势力,首先保卫自己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制度,最终排除本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并为它今后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实施这种打击的国家,不管本国内部实行么政治、社会制度,也不管它们代表人物属于那个阶级,采取什么观点,它所进行的战争,客观上是革命的、进步的、正义的;反之,就是反动的、倒退的、不义的。
        假如参照上述标准,来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也许不难作出比较恰切的判断。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但旧的世界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而且新的世界矛盾又不断产生。于是,东方的战争策源地在日本兴起,西方的战争策源地在德国兴起。世界政治的格局和世界各个工业--军事强国之间的实力对比,都发生巨大变化。区域性的侵略战争,一个接着一个。世界战争的危机,日益加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