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两重性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宣谛之 参加讨论

    第二,历史不会重演
        苏联既然把战争前期宣布为帝国主义性质,那末,共产国际1939年11月7 日十月革命22周年时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战争”的口号,也就是顺水推舟了。这个口号现在既然又提出来,那末,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提出的两句著名口号:“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看来又可以运用了。“列宁认为,不仅俄国革命家,而且一切交战国工人阶级革命的党,都应执行使本国帝国主义政府失败的政策”(13)。列宁上述两句口号,集中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交战双方国家内所引起的革命危机,也完全符合当时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要求。可是,现在的世界形势大变。在世界反法西斯民族民主斗争和战争的总形势下,改变战争的性质并号召加以打倒,就半对半不对。法西斯国家最野蛮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应当坚决打倒,彻底消灭。这是对的一面。另一面又是不对的。英法等国对德战争,客观上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怎么能够号召加以打倒呢?这一口号,对于三国法西斯国家的后方来说,由于工人阶级革命党人受到极为严厉的摧残,就无关痛痒。例如,他们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里,共建人民阵线,虽是一首面对带血刺刀的悲壮史诗,但对于瓦解希特勒德军的后方,无足轻重。可是,这一口号对于破坏英、法、美等国的后方,不是没有一点影响。例如,举行反战宣传和游行示威,反对征兵、破坏军工生产等等。西方国家如果战败,苏联中立国地位,也保不住。法国被击败并退出战争以前,希特勒决不可能制订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可为明证。
        第三,思想根源--对形势估计错误
        苏联关于战争的性质和结局,原来一向认为,将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由革命来结束。而前提首先要在战场上打成长期消耗战的局面。这又需要双方军事和经济实力,旗鼓相当。苏联可能估计:上次大战中,英法有美国为后盾,经得起长期拼消耗;德军后方崩溃并迫使前线停战,证明经不起长期消耗战。苏联也许考虑到这一点,就供给德国大量战略资源和粮食,又把日本供给德国的贵重原料,如橡胶、锡、钨、奎宁等经西伯利亚铁路,转运德国。可是,1940年5-6月西线一仗,德军兵力之强、战术之新、法军主力崩溃之快,完全出乎苏联予料。于是,它在外交和革命相结合在战略方面的种种设想,几乎全部落空;而原定1941年底基本完成的战备计划,也大大落后于形势了。总之,二次大战中所体现出来战争和革命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和上次大战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第四,再次高举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终于认定战争全程是反法西斯、解放的性质。
        苏联受到希特勒德军奇袭以后,再次高举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理当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热烈称赞和大力支持。关于战争全程的反法西斯性质,斯大林战后1946年2月9日在总结中,曾作精确论证和充分肯定(见前)。斯大林这种明确地完整地改正战争前期定性失误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值得人们学习。
        六、特殊性之四:关于美国
        美国的世界政策,偏重贸易自由。它的市场主要在欧洲;其次,除拉丁美洲外,是在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希特勒征服欧洲14个国家以后,不但使美国丧失欧洲市场,而且还会利用全欧资源,和美国一决雌雄。从两次大战看来,美国也和英国类似,决不希望欧洲出现一个能够和它分庭抗礼的军事霸主。日本大举侵略中国,打破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正就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和战略地位,和美国争夺。美国从援助英苏两国到正式参战的目的,也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反对法西斯,另一方面是坚决排除德日对它贸易自由的破坏。美国作战目的的特殊性,明确写在美国供给同盟国家军事装备的租借协定里。美国通过军援和战争,使美国的资本和商品战后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独占鳖头,不可一世;又使它的军事基地遍及全世界。
        (四)结束语--战争中一个根本问题
        性质在战争中,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具体问题。它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渗透于交战双方每一个国家的政治立场、对外关系、作战目的、战略计划和战争行动诸方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客观规律性,也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问题。前引列宁所说“弄清战争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者解决自己对战争的态度问题的必要前提”,对于二战史研究工作者来说,也许并不例外。如果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它所派生出来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不一定难以解决。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36卷第291页。
        ②《列宁全集》第21卷第283页。
        ③《战争论》第1卷第143页。
        ④参阅《列宁全集》第35卷4184-5页。
        ⑤参阅《列宁全集》第22卷第304页。
        ⑥《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0页。
        ⑦《斯大林文选》第442页。
        ⑧《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41页。
        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1卷第186-7页。
        ⑩丘《回忆录》第3卷第331-3页。
        (11)《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14-5页。
        (12)《列宁主义问题》第565-7页。
        (13)《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20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