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均势政策和反法西斯政策,在希特勒德军的攻势走向高潮时期,同走一条道路,有时难以分清。可是,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世界列强的实力对比开始向有利于苏联方面发展、欧洲--世界战局开始稳定并走向转折以后,这两种政策的分离,开始显露。丘吉尔很敏感,觉得苏联将代替希特勒德国,成为欧洲--世界新的最强大的军事霸主,并成为它的均势政策新的主要对象。丘吉尔1943年9月5日致南非总理史末资将军的电报中,就提出要在战后建立新的世界均势,即依靠英美联合和美国海空军力量,同世界上最大的陆军强国苏联相对抗。这里,一方面表明,丘吉尔策划把英国一个国家的欧洲均势政策,推进为英美联合的世界均势政策;另一方面又反映他对于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尽量推迟,已到尽头。他原先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目的,在于尽量延长德苏两方相互削弱的时间,使自己置身于主战场以外,一旦德苏两败俱伤,再以最后的一个砝码投入战争,既打败德国,又遏制苏联。这真是一箭双雕。可是,当苏军转入进攻的时间比丘吉尔预料为早时,他又急于开辟第二战场,但战场不选在西欧,而是选在南欧。他的目的,在于直插中欧,进取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等大城市,截断苏军西进的道路,从而取得在中欧对苏联的优势地位。在以后两年多当中,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世界组织问题时,英国总是以建立新的世界均势为基调,来考虑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丘吉尔为保持英国在东地中海的优势地位,1944年12月把同德意法西斯匪军血战3年半解放自己国土的希腊人民解放军,投进血泊中。1945年4月下旬到5月初,丘吉尔曾不止一次指使美英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元帅,抢先攻进划入苏军作战地区里的德国首都柏林,并挑起对苏武装冲突。丘吉尔又无视美、苏、英三国一致同意的德国必须全面投降的原则,策动德军在西线向英美盟军投降,增强东线德军的实力,继续对苏联红军作战。他曾幻想,在对苏战争中,德军担任第一梯队,美英盟军在事实上成为德军的第二梯队,从而把反法西斯战争转变为反苏战争。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米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一篇刀光剑影的演说,正式宣布英苏之间,联盟结束,对抗开始。他说:苏联从波罗的海的斯特丁(现名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纵断欧洲,布下一道铁幕,并力主英美合作,对抗苏联的扩张。美国1947年3月宣布“杜鲁门主义”,对苏联边界附近国家内反苏反共势力,给以军事援助。冷战开始。以上连续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实集中说明:丘吉尔由反苏到主张联苏和实现联苏、再到联美抗苏,都是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在欧洲--世界范围内各大列强军事实力对比,向不利于英国方面变化的条件下的一种运用。这都是一脉相承的,而和反法西斯政策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反法西斯政策的社会基础,是国际工人阶级;英国传统均势政策的社会基础,是英国资产阶级。这两种政策,是从两个对立着阶级的利益派生出来的,怎么能够混为一谈或彼此通用呢?不过,也应注意到:丘吉尔上台以后所执行的均势政策,在战争年代里,和反法西斯政策是相互平行的,在客观上是有利于反法西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