⑧《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 ⑨《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⑩《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11)《资治通鉴》卷98胡三省在为“赵人”作注时称“赵人,谓中国人也”,虽非为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作注,但所论“赵人”为“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一致的。 (12)《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石弘》。 (13)《晋书》卷108《慕容廆载记》。 (14)《资治通鉴》卷99,晋永和八年十一月丁卯条。 (15)《晋书》卷112《苻洪载记》。 (16)《晋书》卷129《沮渠蒙逊载记》。 (17)《魏书》卷1《序纪》。 (18)《资治通鉴》卷110,晋隆安二年六月丙子条。 (19)参见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20)《魏书》卷103《蠕蠕传》。 (21)《周书》卷28《史宁传》。 (22)《新五代史》卷29《晋臣·景延广传》。 (23)《资治通鉴》卷286首胡三省注。 (24)《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戊寅条。 (25)《辽史》卷104《刘辉传》。 (26)辽朝的国号,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据刘凤翥先生研究,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记录的国号是“大中央契丹辽国”;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记录的国号是“大中央辽契丹国”。刘凤翥认为,“大中央契丹辽国”和“大中央辽契丹国”中“中央”的“中”也可视为“中国”的“中”。参见刘凤翥:《从契丹文字的解读探讨辽代中晚期的国号》,《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7)姚从吾:《契丹汉化的分析--从契丹汉化看国史上东北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合流》,《大陆杂志》第4卷第4期,1952年。 (28)参见赵永春、李玉君:《辽人自称“中国”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29)关于桃花石的语源和语义,人们认识不一,主要有“大魏”、“唐家”、“大贺氏”、“拓跋”、“天子”、“敦煌或太岳”、“大汗”、“大汉”等多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拓跋”之意。 (30)参见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编、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1)《资治通鉴》卷22,征和四年三月丁巳条,胡三省注。 (32)《资治通鉴》卷47,章和二年十月乙亥条,胡三省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