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普法战争中法国军事失败的原因(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纯武 参加讨论

    但是,“国防政府”首脑特罗胥并不对胜利抱有希望,九、十月间在巴黎组织的三次出击软弱无力。十一月底和十二月初,巴黎和巴黎南北的法军协同作战,目的在于使卢瓦尔军团得以北上解救巴黎之围。但是,法军北方军团在亚眠附近遭到失败(十一月二十七日);卢瓦尔军团的很大一部分兵力先在博内--拉罗朗(十一月二十八日),继在卢瓦尼(十二月二日)被增援的德军击溃;特罗胥从巴黎的东面和南面进行的大规模出击(十一月二十九日和三十日),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解救巴黎的计划破产了。
        一八七一年一月,对法国来说:“战争又进入了危急时期,这次可能是真正的危急时期。”⑧双方的野战军采取了两次重大的军事行动。第一个是布尔巴基指挥的法国东方军团向东进军,经伯桑松直指伯尔福,企图解伯尔福之围,并插入敌后。第二个是卡尔亲王指挥下的德军第二军团向西进军直捣勒芒。勒芒会战(一月十二日),尚济将军指挥的卢瓦尔第二军团损失惨重,被迫退却。接着便是布尔巴基部队在伯尔福附近埃里库尔会战(一月十五日-十七日)中的失败。在巴黎,由于特罗胥“按兵不动和犹豫不决使得在胜败关头形势变得更不利于被围者”⑨。一月十九日,巴黎最后一次出击(亦称蒙瓦勒里安会战),只不过是特罗胥企图让居民和军队相信继续保卫巴黎是不可能的,从而为巴黎的投降找一个借口。果然,一月二十八日,“国防政府”的外交部长茹尔·法夫尔同俾士麦签订了《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作为卖国政府的“国防政府”可耻地投降了。普法战争的第二阶段结束,这次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载入史册。
        (二)
        关于法军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一般都只讲到法国对战争没有充分准备,法军的装备、弹药和粮秣均无保证,统帅部展开作战行动迟缓。这都是事实。读过恩格斯的关于这次战争的《短评》以后,感到这似乎很不全面,也不深入。探索一下,似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
        一、法军准备不足,不能先发制人,初战受挫,就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终于一败而不可收拾。
        如前所说,法国宣战的时候,莱茵军团以进攻的态势布阵德法边境。当时,法国如果能以优势兵力向莱茵河猛攻,突袭渡莱茵,向法兰克福和维尔茨堡方向推进,那就可以截断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的联系,打乱普鲁士的动员工作,各个击破从各地开上战场的德军。恩格斯指出:“不仅从政治上看,而且从军事上看,都是应该这样做的。”⑩直到九月底,德军远远没有集中完毕,南德意志的军队正从各地向莱茵河上许多渡口集中。”法皇成功的唯一希望,就是乘德国还在忙于动员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11)路易·波拿巴从巴黎动身前往麦茨接任莱茵军团总指挥的时候,无疑是打算立刻命令法军越过国界,积极行动。但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法军的作战计划在重要关头推迟了一星期。
        第一,德意志人的民族感情的迸发,粉碎了任何一个这样的计划。路易·波拿巴面对的不是一个普王威廉一世,而是一个德意志民族;不只是普鲁士军队,而是德意志军队。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十二到十五万人的军队也难以渡过莱茵河了。于是就需要用现有的全部的兵力来进行正规战以代替突然的袭击。一弹未发,法军就失掉了突袭的时机,路易·波拿巴取得初战胜利的时机也消失了。
        第二,为了突袭南德意志,法国的计划是,十五万人应当集中在麦茨,十万人集中在斯特拉斯堡,五万人集中在夏龙。前两支迅速集中的军队预计在卡尔斯卢厄附近渡过莱茵河,同时夏龙的五万人应当向麦茨前进,以对付德军向法军的侧翼和后方采取任何行动。但是,当路易·波拿巴到达麦茨的时候,这个计划便成泡影了。他发现麦茨只有军队十万人,斯特拉斯堡只有四万人,应当在夏龙集中的五万预备队远未集中起来。兵力不足,欲突袭却力不从心。
        第三,这场战争,法国准备已久了;法国政府的高级官员也曾吹嘘一切都准备好了。事实上,军需部门也拖了及时发起进攻的后腿。出征所必需的各种物资,八月一日才开始分配,部队缺少起码的物品如行军水壶、行军锅和其它行军装具,肉是腐烂的,而面包又经常是发霉的。为什么军需供应如此糟糕?恩格斯指出:“在必需依靠久已形成的一整套贪污致富的办法向帝国的支持者慷慨行贿的制度下,不可能设想这种办法不风行于军需部门。”(12)
        法军的一周拖延,白白断送了战场上先发制人的时机。而德国方面却利用这个时间加速完成动员工作,源源不断地把部队送往前线,不仅改善了处境,而且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其结果,从边境上的最初三战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路易·波拿巴无力先发制人,又无力后发制人,在战场不得不处处被动了。
        二、指挥法军的将帅在形势变化的条件下,部署失宜;在应该退却的时候,不敢当机立断;因循贻误,进退失据,又往往断送了取胜的时机。
        当初,莱茵军团的部署是为了进攻的,“对于防御,它完全不适用。”(13)但是,由于法军丧失了突袭莱茵地区的良好时机,就应该依据战略形势的变化改变军事部署。当时,配置在边境上的法军,从维桑堡到锡埃尔克,分布在至少九十英里(近一百五十公里)的一线上。战线很长,要把两翼部队向中央集中,按当时的条件需要行军两天。法军统帅没有在丧失进攻的条件下,迅速采取措施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以致维桑堡之战、维尔特之战和福尔巴赫之战中,法军的其余部队同前线交战部队,由于相距太远,不能首尾呼应,及时前往支援。结果,法国“几个军被各个击破,还有什么奇怪呢?”(14)主动进攻的态势变成了被动挨打的架式,哪能不败!
        边境三战失败以后,莱茵军团的左翼和中路部队从边境退往麦茨要塞。莱茵军团的右翼部队,在麦克马洪的指挥下退往夏龙。当时,德军的集中既迅速又缜密,北德意志那支五十五万常备军都已开到前线同南德意志的军队会合。”这个巨大的数量优势的作用,到现在又由于军队指挥的卓越而进一步增强了。”(15)在这种形势下,莱茵军团的动向是否得宜关系胜败大局。恰恰在这关键时刻,无论是巴赞还是麦克马洪都在军事上铸成了大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