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普法战争中法国军事失败的原因(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纯武 参加讨论

    格腊韦洛特会战以后,巴赞的部队又退回到麦茨要塞。几天以后,要塞完全被围。从后来投降的十七万三千人的数字看,巴赞的兵力不下于十八万人。包围麦茨的德军分散配置在长达约四十四公里的战线上,还被摩塞尔河分为两个部分。恩格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不容怀疑。如果巴赞真正试图以他的大量军队突围的话,他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26)色当外围会战进行的时候,巴赞带兵突围,策应麦克马洪。而这次突围却非常无力,以致统率有十六个师的元帅,居然被德军三个师击退。巴赞的无能令人莫解。在巴黎九月四日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国以后,巴赞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放弃了从麦茨突围的打算。这位法国元帅曾于六十年代作为第二帝国的鹰犬,带兵侵略墨西哥,受到路易·波拿巴的“荣宠”。他以保皇派著称,因此十分仇视共和国。他被任命为莱茵军团总司令(原为第三军军长),接替路易·波拿巴,决不是没有政治原因的。被围期间,他日复一日的无所作为以致日复一日地使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减少,也不是偶然的。九、十月间,他竟参{K50302.JPG}与政治阴谋,同俾斯麦进行停战谈判,要德军解除对麦茨的包围,以便他利用麦茨被围的军队去恢复法兰西第二帝国。由于双方讨价还价不成,谈判在十月二十四日破裂。三天以后,巴赞把十七万三千法军作为战俘献给了德军。巴赞非不能战,麦茨投降的政治原因大于军事原因。
        这里,我们还可以举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布尔巴基领导的东方军团,在伯尔福附近被击败以后,应当立刻向安全地带转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八万人的部队引入瑞士,在那里放下了武器。布尔巴基原为第二帝国皇家近卫军司令,九月间还奉巴赞之命到英国作了一次神秘旅行,同流亡在那里的前摄政皇后欧仁妮勾结,商讨对德投降以恢复第二帝国的事。据此,“人们对这位皇家近卫军前任司令的忠诚当然会产生怀疑。”(27)法国东方军团的被断送,不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同政治有关吗?
        无论是第二帝国政府还是“国防政府”,都患着害怕法国人民和害怕人民起来革命的不治之症。在战争的第一阶段,路易·波拿巴、皇后欧仁妮,内阁首脑奥利维耶和他的后任八里桥对前线军事的错误干预,往往出于害怕巴黎发生革命的顽症心理。在战争的第二阶段,“国防政府”的外交部长茹尔·法夫尔表面上扬言:“决不会让出我们的一寸领土,决不会让出我们堡垒上的一块石头”(28)而他在私下里写信给内政部长甘必大却承认,他们防御的不是普鲁士的士兵,而是巴黎的工人。“国防政府”的首脑特罗胥曾经扬言,他这个“巴黎总督是永远不会投降的”,(29)实际上在共和国成立那天晚上,他就否定巴黎有抵抗普军围困的可能。这等于向他的同僚宣告,他的打算就是使巴黎投降。特罗胥是“七月王朝”的忠实走卒,是奥尔良派的保皇派。他极端害怕巴黎的拉一维勒特、伯利维尔和其他一些革命的市区,害怕这些市区的劳动人民甚于害怕德军。围城期间,各方面都要求特罗胥坚决进攻,但特罗胥始终拒绝这样做。他认为这种做法会把巴黎献给“蛊惑家”(他心目中的革命派)。出于这种反人民革命的顽症心理,他消极懈怠,在有利的时机按兵不动;没有利用巴黎被围的几月时间训练军队,加强城防力量;组织出击,软弱无力,甚至别有用心。同样出于这种顽症心理,“国防政府”对于乞和投降倒是颇为积极的。它成立之初就派梯也尔到欧洲一些朝廷游说,以废共和、立国王为条件,乞求各国出面调解。九月十九日和二十日,在德军兵临巴黎城下的情况下,法夫尔当面同俾斯麦谈和。“国防政府”投降活动持续不绝,一直到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德法签订《停战和巴黎投降协定》。一系列事实说明,“国防政府”走卖国投降道路又是出于政治原因。
        还得指出的是,就在巴黎投降前夕,法国仍然具有继续抵抗的有力因素:第一,法国人民的抗敌精神丝毫未减,这充分反映在敌后人民组织的“自由射手”所进行的游击运动有所增强上。第二,法国广大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加上北部局部地区并未沦陷,这些地区占法国本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也占三分之二,人力和物力资源远未枯竭。第三,法国还有一些未被占领的要塞地区,还有一支完整的海军,其舰队可以用来维持西部和北部之间的联系,并在沿海战略要地之间运送军队。第四,法国的主力部队崩溃了,投降了,但在签订投降协定时,巴黎之外还有正规军十三到十四个师,甚至十六个师。恩格斯估计,一月间,在训练营中至少应当有二十到三十万人,可以在短期内训练得能够迎击敌人。“只要法国还没有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我们便看不到任何足以迫使法国投降的理由。”(30)形势并未绝望,法国统治者还是投降了。很明显,他们是为了腾出手来对付巴黎的革命人民。
        第二帝国政府原来企图靠战争胜利维持它的统治,“国防政府”又企图借投降防止人民革命。事情都向它们愿望的反面发展了,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法。
        注释:
        ①恩格斯:《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8页。
        ②爱德华思:《巴黎公社》(Stewart Edwards: The Paris Commune)1871,第38页。
        ③恩格斯:《战争短评(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41页(以下凡出自全集第17卷的引文,只注页码)。
        ④转引自《普军的胜利》,第34页。
        ⑤普王威廉一世电报,转引自《战争的危机》,第6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