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策确定后,充实军备就是最紧急的任务。山县有朋首相在第一届帝国议会上发表的施政方针报告中说,为了维护国家独立,不仅要保卫“主权线”,而且必须保卫“利益线”。其“利益线”的焦点是朝鲜,为此要求陆军增加七个师团(八万人),加上预备役和后备役共增加到20万人。海军方面提出要求,必须把日本舰队扩大到与清帝国舰队相匹敌的规模,要求今后20年内造舰23万吨。1891年海军大臣向内阁会议提出的九年(1892~1900)海军扩充计划,包括铁甲舰4只、巡洋舰6只、通讯舰1只。虽然海军的主张一时没有通过,但充实军备的工作仍继续进行。伊藤博文等为了打开议会与内阁的对立局面,通过扩军预算,便把天皇搬了出来。1893年天皇下达敕语称:“国防一事,苟延一日,将遗恨百年。”要求政府与议会和衷共济,并决定今后六年间从内帑中拨出30万元,在文武官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缴纳国库,充作造舰费用。1893年9月,吉野号巡洋舰在英国建造完工,秋津洲号在1894年3月完工。至此, 日本海军力量达到可以与中国北洋舰队相角逐的规模,多年来日本海军追求的目标初步现实了。 必须指出,鼓吹“国权论”是日本政府推行向外扩张政策的组成部分。“国权论”是日本国家主义的理论根据。早在70年代,明治政府就力图把“民权论”引向“国权论”,以利其推行对内对外政策。从80年代下半期开始,“国权论”逐渐抬头。到了90年代初,“国权论”就成了大陆政策的舆论支柱,一部分从前的民权主义者也变成进攻大陆的鼓吹者,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成了鼓吹侵略战争的工具。例如福泽谕吉主编的《时事新报》(1892年7月20日版)写道:“我国当前之政略,应使人心转向国外,其方向则在朝鲜”。《自由新闻》(1894年5月2日版)以“对韩之决心”为标题,煽动说,“国民养兵是干什么的?难道铸炮、炼剑和建造兵舰是为了当做国家的装饰品吗?”改进党的领袖尾崎行雄也借金玉均遇刺事件,大势煽动进军朝鲜、向清韩问罪。由此可见,虽然政党有时嫌军费预算过多,出现议会与内阁对立局面,但在向邻国扩张政策上,二者之间并无根本分歧。 到了1893年末94年初,日本统治集团认为,不论从国内局势还是从国外局势上看都需要尽快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山县有朋在1893年10月提出的《军事意见书》中强调说,为了不久将来对俄作战,必须事先确保战略要地朝鲜;为了确保朝鲜,就必须尽快寻找机会对清作战。(11)当内阁与政党在第六届帝国议会上发生了激烈的斗争,使国内政局发生混乱时(1894年5月),当政者也说,为了“挽救此骚动之人心”,有必要在外交上取得“足以惊人耳目的事业”。 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日本统治者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日本政府立刻抓住这个机会,施展阴谋外交。一方面假助东学党,一方面诱清政府出兵干涉。日本政府向清政府说,“贵国政府何不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12)1894年6月,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朝鲜,正中日本诡计。早在中国出兵前,日本驻中国领事、武官及各类人员,通过种种渠道刺探清政府动向,纷纷向日本政府电告,“此类电报,一日数至”(蹇蹇录)。日本在清政府出兵前就已作好出兵准备,当中国出兵的情报一到,日本立刻出兵。到6月末,侵朝日军人数已达清军的两倍。日本为了避免欧美列强干涉,在开战前,施展一系列外交手腕,利用英俄矛盾,离间中英关系,争取得到英国的谅解和支持。当时英国急需利用日本对抗俄国,只要日本的行动起到阻碍俄国南下的作用,英国就会给予支持。日本的外交终于获得成功。日军侵入朝鲜一个多月,日本和英国就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解除列强干涉的顾虑,7月25日,日本海军向中国北洋舰队发射了第一炮。 中日战争后,日本成了东方殖民帝国。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98页。 ②《维新史》第4卷,第673页。 ③山本茂《条约修改史》第100页。 ④同前,第239页。 ⑤⑥井上清《日本现代史》三联版,第146页。 ⑦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第51页。 ⑧指1871年11月间,琉球船遇飓风,飘至台湾避风,与当地高山族人发生冲突,五十四个琉球人被杀死。 ⑨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第161页。 ⑩同前第158页。 (11)参考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第46页。 (12)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25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