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二次大战结束前后英美苏对德政策的演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 戴伟青 参加讨论

摩根索计划的出笼并能得到罗斯福、邱吉尔的赞同,绝非出于偶然。摩根索是罗斯福宠信的属下。他对罗斯福能施加不可忽视的影响。他本人又是犹太人,对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犹太人的罪恶行径深恶痛绝,在制定对德政策时,难免会掺杂个人的感情④。
    可是这个计划立即遭到美国国务卿赫尔、陆军部长史汀生以及在德国拥有巨大投资的垄断财团的反对。摩根索计划的内容透露出去后,立即被德国纳粹大加渲染,唆使其士兵作困兽犹斗,结果盟军在当时正进行中的阿纳姆战斗中遇到德军极其顽强的抵抗。罗斯福在种种压力之下,仔细盘算了利害得失,最后决定搁置摩根索计划。同年11月20日,他在写给赫尔的信中说:“我不喜欢为一个我们还未占领的国家制订详细的计划。”⑤
    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是战时三国首脑最重要的一次会谈。 罗斯福在会上表示他仍然认为把德国分割成五个国家或七个国家是个好主意。邱吉尔则继续打算把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去,另外在南部成立一个由英国控制的日耳曼国家。斯大林也坚持要分割德国,他提议把分割德国列入无条件投降条款。结果三国首脑达成了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协议,决定在伦敦成立一个由艾登任主席,美苏驻英大使任委员的分割委员会,决定在占领德国后成立一个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
    会上,英国极力主张法国应当有一个占领区,并且应当参加对德管制委员会。罗斯福在会上曾一再表示一俟欧洲战争结束,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就要撤出或向太平洋转移。他说,美国不打算使美军驻扎在德国的时间超过两年⑦。因而英国担心美军撤离后,它无力胜任单独占领西部德国的任务,想取得法国的支持。此外,英国还希望看到战后有一个强大的法国,既可遏制德国,又可与法一起共同对付日益强盛的苏联以及牵制美国。美苏却不是完全同意英国的建议。罗斯福和斯大林仅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但反对法国参加对德管制委员会。斯大林认为,如果接纳法国,别的国家也会开始要求享有同样的地位。可是后来在英国的坚持下,罗斯福改变了主张,斯大林也不再坚执异议了。那时有人认为,罗斯福通过这件事更加相信他对斯大林有巨大的影响⑧。
    苏联从本身利益出发,由副外长迈斯基出面提出了德国赔偿的八项原则。它要求采取三种形式:拆除德国工业设备等作赔偿、支付实物产品、利用德国劳动力提供劳务。它还要求把德国重工业减少80%,并按照每一个战胜国对胜利作出的贡献大小和物质损失的程度来决定其在德国赔偿中应占的份额。苏联认为它应获得赔偿总额的一半,即一百亿美元。迈斯基还建议在莫斯科成立一个由三国派出的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专门研究赔偿问题。苏联规定的赔款总额遭到英美两国的激烈反对。美国政府认为根据德国现状,它难以担负如此巨大的赔偿额。罗斯福担心德国会重演一次大战后的悲剧,当时的德国由于赔款问题而发生经济紊乱,国内政局动荡,迫使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实施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来资助,这样岂不是等于美国贷款给德国去支付赔款。可是,当时,霍普金斯递纸条给罗斯福说:“在这个会上,俄国人已经作了这么多的让步,我认为我们不应当叫他们失望。如果英国人不同意就让他们不同意--而且在莫斯科坚持他们的不同意见。”⑨所以罗斯福不再坚持已见,表示接受二百亿美元作为讨论的基础。”英国不肯让步,所以,议定书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意见。
    
    雅尔塔会议以后,随着德国法西斯的迅速崩溃,英美苏联盟内部的矛盾也日益表面化了。希特勒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他采取了“东拼西让”的作战方针,故意在同盟国间散布猜疑的种子。而且自从苏军进入东欧各国之后,英美苏在这些国家的边界、政体等方面的分歧也尖锐化了,尤其在波兰问题上冲突更为激烈。苏联政府支持同苏友好的临时政府在波兰掌权,竭力主张获取在寇松线以东的波兰土地,而把奥得河--西尼斯河以东的前德国领土划归波兰。英美对此大为不满。英国虽然在苏波、波德边界问题上曾与苏联达成默契,同意以寇松线作为波兰东部边界,奥得河为波兰西部边界,但对苏联排斥波兰流亡政府,让临时政府居支配地位,并且要把波兰领土扩大到西尼斯河深感不安。波兰问题后来发展成为英美苏关系破裂的重要因素。
    这时,邱吉尔已开始扬言:“德国军事力量的毁灭已经给共产党俄国和西方民主国家的关系带来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双方已经失去了一个共同的敌人,那个共同敌人差不多是他们之间的唯一的唯系。⑩但是,大英帝国通过二次大战的消耗,已大为衰落。它无力独自承担起战后与苏联抗衡的任务。而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二次大战却大大增强了。因此,英国极力怂恿美国与苏联对抗。在英美苏军队从东西两线直捣德国本土的时候,邱吉尔感到,苏联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威胁,必须建立一条尽可能深入东方的新阵线以阻止苏军向前推进。而柏林是英美军队首要的目标。他在1945年4月1日致罗斯福的电报中说:“柏林仍然具有高度的战略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从政治的观点来看,我们应当尽量向东深入德国。柏林如果入于我们的掌握之中,我们当然应该把它拿下来。”(11)当时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则认为:“柏林本身不再是一个特殊重要的目标。(12)此时,罗斯福已生命垂危,不能视事。艾森豪威尔便在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的支持下,把盟军进攻的轴线从柏林移向更南面的莱比锡和德累斯顿,以便进一步摧毁德国工业力量,防止德国纳粹分子撤到巴伐利亚和奥地利西部的山区。事实上,艾森豪威尔何尝不想首先占领柏林,只是力不从心而已。他说,“诚然,我们在易北河对岸占领了一个不大的桥头阵地,但是应该记住,到达这条河的仅仅是我们的先头部队,我们的主力还远远在它后面。”(13)而苏军则已兵临柏林城下。面对美国的这种行动,邱吉尔虽十分恼火也只得忍气吞声。不过他又极力主张盟军应推迟从已占领的任何地方撤退,作为战后同苏联讨价还价的资本。他还在1945年5月12 日给杜鲁门的电报中首次提到了“铁幕”的冷战字眼。以后,英国逐渐明确了同苏联对抗的立场,并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