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剑桥非洲百科全书》,剑桥大学版,1981年,第157页。 ⑧“国际非洲协会”是在1876年于布鲁塞尔召开的、由比、英、法、德、意等国参加的国际地理学会议上成立的。它是利奥波德二世控制的侵略机构。 ⑨R·L·布埃尔:前引书,第906-907页;E. E. 尤洛夫斯卡娅:《近代史课堂习题》,莫斯科,1961年,第282页。 ⑩二十世纪初,法国才侵占毛里塔尼亚。 (11)包括今加蓬、刚果、中非和乍得诸国。 (12)(13)V.陶克顿:《军刀下的光荣》,巴黎,1900年,第127、131页。 (14)E. 吉奥麦:《1894的苏丹》,巴黎,1895年,第156页。 (15)O.米尼埃:《乍得的征服者》,巴黎,1923年,第39-40页。 (16)F. C. 夫勒尔:《阿散蒂--一个消失了的王朝》,伦敦,1902年,第208页。 (17)A. 祖斯麦诺维奇:《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莫斯科,1959年,第83页。 (18)J·H·韦林顿:《西南非洲及其人文问题》,伦敦,1967年,第169页。 (19)参见J·达费:《萄属非洲》,马里兰,1963年,第109-116页。 (20)乌查理条约的正名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永久和平友好条约》,共二十条。其中第十七条在阿姆哈拉文本中记载:埃塞俄比亚“在与其他列强或政府发生交涉时,可以借助于意大利国王陛下政府”。意大利篡改条约文字,在意大利文本中将“可以”两字改为“务必”。据此,意大利根据柏林会议制定的原则,通知列强宣布埃塞俄比亚已经接受意大利的“保护”。 (21)《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98页。 (22)H. 亨斯曼:《罗得西亚史》,伦敦,1900年,第37页。 (23)参见P. T. 蒙恩:前引书,第169页。 (24)《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71-672页。 (25)《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第639页。 (26)参见《环球》杂志,莫斯科,1962年第1期。 (27)约翰·根室:《非洲内幕》,伦敦,1955年,第644页。 (28)(29)P. T. 蒙恩:前引书,第287页。 (30)R. L. 布埃尔:前引书,第461页。 (31)P. T. 蒙恩:前引书,第114页。 (32)C. 利斯:《欧洲人在南罗得西亚的政治》,伦敦,1959年,第9页。 (33)R. 腊伯马南扎腊:《马达加斯加◆马尔加什民族史》,中译本,第94页。 (34)租借白人农场主土地的非洲人佃农须签订劳动合同(一般为一至五年),其中规定为农场主无偿劳动数十天至100天不等。 (35)《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第9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