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发展铁路交通的同时,各邦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修筑公路,开凿运河,发展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德国公路在1862年为288,000公里,1876年已达464,549公里(16)。1850年左右,普鲁士、梅克伦堡、汉撒和汉诺威即德国所有重要的沿海各邦◆共有24条航海汽船,总吨位不到5500吨。1850-1870年德国船舶吨位增长了80%。 以铁路建设为主的运输业革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和关税同盟一起促进了国内各地区间的联系,特别是西部工业品和东部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其次,铁路为充分开发萨克森、来因、萨尔、鲁尔和上西里西亚等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交通运输条件。第三,加速进行的铁路建设对冶铁、采煤和机器的需求空前增大,引起了重工业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使之加速了发展。最后,铁路也加强了国防。东部大铁路有助于抵抗俄国,西部的亚琛--安特卫普、萨尔铁路对防止法国进攻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铁路也成为普鲁士进行军国主义扩张的重要工具。 三 在运输业革命的带动下,德国重工业发展迅速。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 德国煤炭集中在鲁尔、上西里西亚和萨尔,褐煤集中在萨克森、下西里西亚、来因河两岸和巴伐利亚等地。十九世纪前半期,德国煤产量还很小,工业用燃料主要还是木炭。铁路建设改善了煤炭的运输条件,铁路建设和蒸汽机普遍应用急剧扩大了煤炭消费量。同时,蒸汽机在矿坑中开始大量采用,大大提高了采煤工作的劳动生产率,使德国煤产量迅速增加。1848年德国煤产量是5,800,000吨,其中褐煤产量为1,400,000吨;1875年煤产量猛增到47,800,000吨,褐煤增至10,400,000吨。同年,法国煤产量是17,000,000吨(17)。 德国的铁矿分散在全国各地,西部有布哥拉恩特、韦斯特瓦尔德、艾弗尔;中部有屠林根;东部有上西里西亚。十九世纪初期,冶铁业基本上还是农村的副业,采用手工方法,以木炭为燃料,产量很有限,1837年仅有96,600吨(18)。铁路建筑需要大量钢铁,煤炭工业的发展为冶铁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1847 年普鲁士的227个熔炉中有32个已使用煤炭进行冶铁。1861年和1868年又先后采用了贝塞麦炼钢法和托马斯炼铁法,钢铁工业获得迅速发展。1848年德国生铁产量是205,000吨,钢产量6000吨;1875年生铁产量增到2,029,000吨,是法国的1.4倍(1875年法国生铁产量1,448,000),钢产量增至371,000吨,是法国的1.8倍(法国210,000吨)(19)。德国钢铁工业的飞跃发展证实了凯恩斯的下述论断:“德意志帝国与其说建立在血与铁上,不如说建立在煤与铁上要更真实些。”(20) 这个时期,德国已建立起自己的机器制造业。1846-1861年间,机器制造厂从130家增至300家。1861年机器制造业中的工人已达9.8万人。1837年在柏林成立的波尔希锡蒸汽机工厂,到1866年已有1600个工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之一。德国蒸汽机的动力,在1850-1870年由26万匹马力增至248万匹马力(21)。机器制造业的确立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德国重工业发展与军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普鲁士出于武力统一德国的需要,大力发展军火工业,1811年在埃森创立的克虏伯工厂就是靠发战争财起家的。 德国轻工业虽然没有重工业发展迅速,但仍取得很大成就。纺织工业是德国轻工业的主要部门。亚麻、羊毛和棉纺是纺织业的主要行业,其中棉纺织业是新兴工业。纺织业主要在德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其中东部和中部德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拥有德国纱锭的62.6%和织机的64.9%(22)。棉纺织业发展最快。1850-1870年,德国棉花消费量从17,800吨增至80,900吨,1852年德国棉纱自给量是50%,到1871年已达71%。1843-1861年德国机器织布机从5,018台增到15,258台,而手摇织机则由79,992台减至28,012台,工厂制度在棉纺织业中已取得了统治地位。麻纺和羊毛纺织业中手工劳动仍占优势,发展速度不及棉纺织业。 为了对比轻、重工业的发展,列表如下:部门 单位 18481850186018701875增长倍数 煤 百万吨 4.4 5.5 12.326.437.47.5 褐煤 ″ 1.4 1.5 4.4 7.6 10.46.4 生铁 千吨 205 208 529 139120299 钢 千吨 6.0 5.9 50170 371 61 蒸汽动力 万匹马力 - 26- 248 - 8.5 棉花消费 千吨 - 17.866.880.9114.2 5.4 糖 ″ 2638138 207 358 12.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