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教育、科研和生产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是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特点。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教育改革首先适应了近代大工业和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培养了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德国教育改革始于1809年,领导人是威廉·封·洪堡特。他反对为贵族培养人才,指出:“所有学校不是作为任何特权阶层的部分,而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部分。”(34)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学校实行统一管理,确立初等、中等和高等三层教育机构。在初等教育方面,国民必须把服兵役和受教育视为两项基本义务。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初级教育已取得巨大发展。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而在德国文化更发达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甚至超过了普鲁士(35)。德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英国直到1870年才开始实行普及教育。 大力兴办职业和技术教育是德国教育改革的第二个方面。为此,建立了许多矿业、建筑、冶金、纺织和工艺美术等中等专业学校。对职工的补习教育尤其重视,1869年德意志联邦宪法规定,工厂主必须让其工人入本地补习学校学习。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德国中学分古典语文中学、实科中学和高级实科中学三类,甚至连过去只学拉丁文、希腊文的古典语文中学也增设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实科中学和高级实科中学以自然科学为主。 高等教育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大学改革贯彻了教学与科研、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相结合以及学术自由的原则。1809年创立的柏林大学成为大学改革的楷模。柏林大学首创研究班的教学形式,发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参与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开发。高等教育改革同样注重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为此,设立了各类高等专业学院。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1845年学生由13人增至101人。柏林工学院、卡尔斯卢合工艺学院等一批高等专业学院也是这时建立的。它们被视为与大学地位相同的学府。 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密切结合加快了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1856年,英国化学家人工合成染料苯胺紫后不久,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赫普等就合成了碱性品红、苯胺兰等,并迅速发现了生产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工业生产方法。教育、科研和生产密切结合造就了一批集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于一身的人才。发电机的发明者、当今西德最大的电气康采恩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既掌握了高深的物理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又积累了大量的工艺经验,终于在1867年发明了发电机。 教育、科研和生产的密切结合同样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故乡。德国人不仅发明了发电机、电炉(1870)、奥托式煤气发动机(1876)和电车(1879),而且在此基础上,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建立了电力、化学和精密机器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些工业获得迅速发展,把英法等国远远抛在后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50页。 ②马·波·沃耳夫等编:《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地理统计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38-39页。 ③W. M. Simon: The Failure of Prussian Reform Movemen: 1807-1819, New York, 1955年,第30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08页;第18卷第289、562-564页。 ⑤(21)(22)樊亢、宋则行:《外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第1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0、164、16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