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四月,英、法代表在斯特雷扎会议上默许了意大利在埃的扩张计划。以后,英外交大臣塞缪尔·霍尔又在下院公开表示“理解”意大利向海外扩张的愿望,并表示英国“愿意努力通过同阿比西尼亚合情合理的安排来使意大利获得某种领土方面的满足”⑥。 英国政府还一再对埃塞俄比亚施加压力,企图迫使埃皇满足意大利的扩张需要。六月二十四日,英国掌玺大臣艾登访问罗马,向墨索里尼提出了一项解决埃意争端的方案: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的一部分领土割让给意大利,然后它可以在英属索马里的泽拉获得一个出海口,连同一条狭窄的走廊作为补偿。但是,部分的领土割让已不能满足意大利的欲望,所以,整个计划立即遭到墨索里尼的拒绝。 为了使埃听从自己的摆布,英、法政府对埃实行了武装禁运。七月二十五日,霍尔在下院正式宣布,英国政府已决定不再颁发向埃、意两国出口武器的许可证。对争执双方禁运武器,表面上不偏不依,实际上只有利于侵略者,因为意大利有发达的军火工业,而埃塞俄比亚的防御武器全部需要进口。 国联成员国中的小国都希望英、法带头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意大利的侵略,但英、法却互相推诿,拒绝明确承担义务。九月十一日,霍尔在国联发表演说,声称英国支持“坚决地集体地反对一切无端的侵略行为”,可是,他马上又给墨索里尼发去了一封友好的私人电报,说英国没有考虑过军事制裁,唯恐墨索里尼对他的讲话造成误解⑦。与此同时,霍尔还在私下同赖伐尔达成一种谅解。十二月二十八日,赖伐尔在巴黎对众议院透露了这项谅解的主要内容。他们认为,最新的调解努力已经失败,战争几乎立即就要爆发。他说:“我们立即就如下几点达成了协议:排除军事制裁,不采取海军封锁的任何措施,决不考虑关闭苏伊士运河,一句话,排除任何可能导致战争的东西”⑧。九月十日达成的这项谅解奠定了英、法在意大利侵略埃战争中政策的基础。 墨索里尼从英、法两国的外交活动中,也从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时西方大国的态度中得到了鼓舞,他相信,英、法不会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去阻挠他达到自己的目标。事后,一九三七年十月,墨索里尼对德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谈了他当时的想法,据这位德国人的记截,“他(墨索里尼)不相信英国会干预阿比西尼亚战争……照他说,根据这些考虑(英国的和平主义者和英国的经济繁荣),他确实变得冒失起来,大胆地向阿比西尼亚动手”⑨。 在这样的国际条件下,墨索里尼认为,对埃开刀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十月二日晚,他在罗马威尼斯宫的阳台上对聚集在那里的人群说,意大利历史中的一个新时代--“建立帝国”的时代已始开始了。他宣布实行全国总动员。第二天,意军就越过埃边界,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上述事实雄辩地说明,墨索里尼之所以敢于对埃发动侵略战争,是和英、法等国的姑息和纵容分不开的。英国财政大臣、绥靖政策的重要鼓吹者和推行者尼维尔·张伯伦在评价一九三五年六月英、意会谈的结果时不得不承认:“艾登访问罗马后就清楚了,墨索里尼决心不顾一系列条约和公约而吃掉阿比西尼亚……如果法国和我们决定一起采取某些必要的措施去制止他,我们是很容易做到的,例如,我们可以阻止他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运输”⑩。 (二) 意大利发动侵略战争以后,虽然英、法不得不通过国联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措施,但它们并没有改变早已确定的绥靖主义政策。在战争进行期间,英、法政府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破坏国联对意大利实行有效的制裁;迫使埃塞俄比亚作出最大限度的民族牺牲,以满足侵略者的欲望;破坏埃塞俄比亚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在表现形式上,英、法略有区别。法国姑息、纵容侵略的政策比较露骨。当意大利在国际上极为孤立的时候,赖伐尔实际上是支持意大利的。所以,阿洛伊西称赖伐尔是“我们的唯一救星”。阿洛伊西还在日记中对赖伐尔在一九三五年底的活动进行了这样的评价:“赖伐尔常常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应该承认,尽管存在各种必须克服的困难,他还是经常支持我们的。” 英国在初期阶段,至少在口头上,维护国联及其盟约的调子要唱得高一些。因为十一月要进行大选,政府不能不顾及选民的舆论。但在大选结束以后,英政府就逐步后退,实际同法国采取了一致的立场,破坏了国联的制裁,终于葬送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 十月七日,在世界舆论对法西斯侵略的一致谴责声中,国联行政院一致通过决议,宣布意大利对埃发动战争违备了盟约第十二条规定的义务。十月十日,国联大会五十四国中以五十票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行政院的裁决,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国联协调委员会还通过了对意大利实行武器禁运、财政制裁、对意进出口的某些商品实行禁运等项建议,从十一月十八日起生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