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是北部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奴隶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两种社会制度不可能和平共处。内讧招致外患,这是外交的至理名言。内战在美国外交史上构成一个独特时期,因为它是自1789年美利坚民族形成以来合众国的双手被内讧束缚着的唯一时机。① 多年来英法对美国日益增强的实力惴惴不安。英国对独立战争、第二次反英战争以及1823年门罗主义排斥英国在拉丁美洲的势力一直耿耿于怀。美国南北分裂不仅北部的工业不能再同英国竞争,而且美国在经济上将重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意战争胜利之后,拿破仑三世认为法国已恢复了在欧洲的优势,于是野心勃勃,热衷于冒险的对外政策。对拿破仑三世来说,对外冒险是保存第二帝国反动的波拿巴制度的手段。 西班牙梦想恢复失去的昔日拉丁殖民帝国。美国内战爆发前,西班牙已占有了“加勒比海的名珠”--古巴和波多黎哥。②美国内战期间,西班牙附和英法,并首先重新占领了多米尼加共和国,造成圣多明各事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英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由于俄国在欧洲扩张的野心被英法遏制,颇为怀恨。因为英法同情南部,所以俄国同情北部。内战期间美国的外交主要是对英法、其次是对西班牙和俄国。美国北部的外交第一在于防止任何一个外国承认南部同盟,第二在于保卫门罗主义;而南部的外交则是派代表到欧洲各国游说,争取承认,筹措贷款和订购船只。 一、南部同盟的“棉花外交” 1860年11月林肯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当选后。南部种植场奴隶主为了维护奴隶制,南卡罗来纳州即于12月20日首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下南部的密西西比、佛罗里达、亚拉巴马、佐治亚、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六个蓄奴州相继脱离联邦。次年2月4日这七个州在亚拉巴马州首府蒙哥马利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南部同盟。选举杰弗逊·戴维斯和亚历山大·斯蒂芬斯为正、副总统。3月4日林肯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十六位总统。4月12-14 日南部同盟军队炮轰并占领了南卡罗米纳首府查尔斯顿港的萨姆特要塞。揭开了内战的序幕。15日林肯宣布南部各州阴谋叛乱,并下令征召志愿军75,000人为镇压叛乱和恢复联邦的统一而战。4月至5月,上南部的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四个州也退出联邦,加入南部同盟。6月南部同盟政府即以弗吉尼亚的里士满为首都。南部同盟的领导人公开宣称:“我们要以奴隶制、服从和统治来代替自由、平等和博爱”。③马克思指出:“南部同盟所进行的战争确实完全是一个侵略战争,一个扩展和永保奴隶制度的战争”。④ 内战爆发时,北部23州,人口约2,200万,拥有工农业,银行业、铁路网和大批商船;南部11州,人口约1,000万,其中黑人奴隶350多万,贫苦白人600万,奴隶主30万,基本上是农业经济,主要生产棉花、烟草、甘蔗,铁路系统也不完备。正如马克思所说:“联邦南部真正的奴隶主的人数不超过30万人,是一个狭小的寡头统治,与之对立的是好几百万所谓白种贫民”。⑤因此,无论就面积、人口、物力和财力而言。南部都远不及北部。南部同盟的领导人明知他们处于劣势,因而寄希望于英法的物质援助,武装干涉和承认其独立。他们深知,英法棉纺织工业的80%原棉依赖南部种植场供应,棉花是他们手中的一张王牌。1855年辛辛那提的戴维斯·克里斯蒂写了一本书:《棉花是王:或根据政治经济学论奴隶制》(Davis Christy, Cotton Is King: ro Slavery in the Light of political Economy )南部人就抓住这个话题在演说和报刊中喋喋不休地大肆宣传,人们开始信以为真。1860年南部又出版了《棉花是王和赞成奴隶制的论点》(Cotton is King and Pro-Slavery Arguements)一书,收集了克里斯蒂的书和南部作家为奴隶制辩护所撰写的一些文章。⑥1858年3月4日,南卡罗来纳参议员詹姆斯·哈蒙德(James S. Hammond)在参议院演说称:“哪个头脑清醒的国家会向棉花开战?如果它们向我们开战,我们不放一枪,不拔一刀,就能使全世界屈服于我们的脚下……如果三年没有棉花的供应,会成什么样子?我用不着去描述你们每个人都能想象到的事情,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将尽其全力去动员整个文明世界来挽救南部。不,你们不敢向棉花开战。地球上没有哪个国家敢向它开战。棉花是王”。⑦这样,“棉花王”(King Cotton)的“封号”似乎确定无疑了。“棉花王国”(The Cotton Kingdom)从南卡罗来纳到得克萨斯连绵1,000哩,从南到北在卡罗来纳平均约200哩,在密西西比河流域超过600哩。⑧ 据统计,1849-1851年美国每年输往英国的棉花超过100万包,1858-1860年将近200万包,即约增加一倍。⑨一旦美国棉花的供应中断,英国最重要的棉纺织业将陷于瘫痪,英伦三岛的经济生活将遭受致命打击。⑩内战一开始,南部同盟在英国执行的就是“一种棉花外交”。(11)1861年6月4日《查尔斯顿信使报》(Charleston Mercury)得意洋洋地写道:“牌在我们手里!我们要把牌打到底,直至英法的每个棉纺厂破产,和承认我们的独立为止。”(12)《内战与重建》一书的作者也说:“南部外交的根本动力就是依赖‘棉花王’这个经济奇迹。南部人深信英国约有500万人靠棉纺织业为生,棉纺织业构成英国整个工业和经济的基础。所以他们把棉花王的理论提高到与州权论同等重要的地位。”(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