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同盟成立不久,其国务卿罗伯特·图姆斯(Robert Toombs)即于3月16日派威廉·扬西(William L. Yancey)、皮埃尔·罗斯特(Pierre A. Rost )和艾·达德利·曼(A. Dubley Mann)三人为代表先往伦敦。然后再去欧陆法、俄、比各国首都游说,向这些政府陈述南部同盟事业的性质和目的,打开外交关系,谈判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是南部同盟派出的第一批外交代表。4月17日南部同盟总统戴维斯宣布招募私掠船,颁发捕押许可证,准许攻击并捕获敌方船只。两天后,林肯宣布从南卡罗来纳到得克萨斯实施海上封锁,以防止私掠船的活动并断绝南部对外贸易和进口军用物资和其他供应来源。弗吉尼亚宣布加入南部同盟(4月17日)后,林肯政府又于27日扩大封锁范围,包括从切萨皮克湾到格兰德河长达3,000哩海岸的189个港口和通道。事实上,南部接近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输出棉花的港口只有七个,即诺福克、维尔明顿、查尔斯顿、萨凡纳、莫比尔、新奥尔良,和加尔沃斯顿。 5月3日和9日, 英国外相约翰·罗素勋爵两次在家里非正式地接见了南部同盟的代表。13日维多利亚女王发布中立文告,声称将在“美利坚合众国与自称为南部同盟的几个州”的争执中保持“严格的和不偏不倚的中立。”(14)这样,英国承认南部同盟为交战团体,处于“事实上的国家状态。”(15)当晚,美国驻英公使查尔斯·弗郎西斯·亚当斯(Charles Francis Adams)抵达伦敦, 他认为这是英国的不友好行为。北部也相信,英国的意图决非保持中立,而是继承认南部为交战团体之后再承认南部独立。(16)美国国内舆情极为愤慨,这就造成内战期间英美之间的第一次外交危机。5月21日国务卿西华德训令亚当斯向英国抗议, 英国则以戴维斯宣布招募私掠船和林肯宣布海上封锁,美国南北部存在着事实上的战争为理由,争辩说英国宣布中立,承认南部同盟为交战团体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政府则认为,南部同盟不过是地域性的叛乱,美国并未放弃在南部各州的主权,纯属美国内政,与外国无关,就国际意义而言,战争并不存在。因此,英国承认南部同盟为交战团体是不中立的行为。(17)6月法、西、荷相继宣布中立。 南部同盟三名代表在英国的游说并未争取到英国的干涉或承认,到1862年1月,另外两名代表詹姆斯·梅森(James M. Mason)和约翰·斯莱德尔(John Slisdell)抵达伦敦,前三人在英国的使命就结束了。扬西颓然返回南部,罗斯特和曼则前往西、比继续游说。扬西回南部后,在新奥尔良向听众讲演不得不垂头丧气地说:“你们在欧洲没有朋友。”“欧洲的情绪是反对奴隶制的。”欧洲各国政府“在我们的征服之剑悬在拜倒在地的北方人头上之前,决不会承认我们的独立。……说‘棉花是王’,是错误的。并非如此,它在商业上是一个巨大而有影响的因素,但并不是发号施令者。欧洲各国在封锁还符合它们的利益之前,决不会解除封锁。”(18)南部同盟原以为,北部的封锁日益加紧,英国棉纺织业所受的压力必将愈甚。为了促使棉花供应更加短缺,他们起初不仅欢迎北部的封锁,在内战的第一年还威胁说要禁运棉花,(19)而且限制棉花生产,甚至烧毁了约250万包棉花。(20)但他们没有料到,1860年南部棉花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几乎达400万包,出口300包,绝大多数输往利物浦。(21)英国棉花可供一年半之需,棉花和棉织品都过剩,棉纺厂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停业。曼彻斯特商会也供认,“英国棉纺织工业中目前的危机并不是美国封锁的结果,而是英国生产过剩的结果。”(22)因此,联邦对南部的封锁实际上对英国棉纺厂主暂时不啻天赐良机,他们既提高囤积的棉花价格五至六倍,又以高于平常三至四倍的价格售出原来在市场上滞销的棉织品。(23) 内战期间,约150万包棉花越过封锁运往英国,相当于平时每年对英输出的3/4。据弗兰克·奥斯利在《棉花外交:南部同盟的对外关系》(Frank L. Owsley, King Cotton Diplomacy: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Rev. Ed., Chicago 1959)一书中估计,内战第一年封锁几乎不存在,其他年份捕获的船只没有超过1/4,整个内战期间捕获的船只平均数约为1/6。内战期间联邦实际上捕获了1,500艘船只,而完全越过封锁的船只至少达7,500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小型船只。(24)兰德尔和唐纳德认为,事实上封锁“远不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措施。”(25)英国还向印度、埃及开辟棉花的新来源。内战期间英国从美国南部进口的棉花由1860年的2,580,000包下降到1862年的72,000包和1863年的132,000包,而从其他国家(主要是印度)进口的棉花则由1860年的785,000包上升到1862年的1,445,000包,1863年的1,932,000包和1864年的2,587,000包。(26)此外,“棉花王”又为“谷物王”(King Corn)或“小麦王”(King Wheat)(按美国叫粮食为(Cereals),其中最主要的是小麦,故称“小麦王”--引者)所取代。美国内战期间,英国谷物歉收,1860-1863年英国到处寻求粮食供应,而美国小麦的产量则从内战前全国的年产量142,000,000蒲式耳激增为北部的年产量192,000,000蒲式耳,出口量增加三倍。(27)据统计,英国从美国进口的小麦和面粉:1859年为792,000蒲式耳,1860年超过16,000,000蒲式耳,1861年增加到28,000,000蒲式耳,1862年竟高达40,000,000蒲式耳,1863年仍为24,000,000蒲式耳。(28)无怪西华德和其他北部宣传家都在鼓吹,如果英国为了不能吃的棉花而作战,那未她就得不到她必需吃的粮食供应。马克思也说:“英国如果不能再买美国谷物,要比美国不能出售谷物受损更大。”(29)由此可见,“棉花王”被证明是“一个脆弱无力的君主”;(30)“小麦王比棉花王更强有力”,“年迈的棉花王敌不过年轻的谷物王”;(31)“棉花王”是一个“可怜的外交家”。(32)正如一位打油诗人在1862年8 月《美洲大陆月刊》(American Continental Monthly)上所歌颂的: “高高地挥舞着星条旗, 让每个自由人歌唱, 年迈的棉花王已经死了,葬了; 勇敢年轻的粮食才是王。”(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