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简论一九四○年柏林条约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周希奋 参加讨论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在已经各自发动了侵略战争的历史条件下,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对重新瓜分世界,划分彼此势力范围,进一步实现政治军事上的合作达成了协议,从而建立起三国间的政治军事同盟,正式形成法西斯国家侵略军事集团。缔结这个条约当时针对了哪些国家?实际上起过什么作用?有没有达到缔约者当初所企求的目的?换句话说,对于它的成败该如何估价?这些就是本文所拟加以探讨的主题。
    一、三国同盟的目的和对象
    三国同盟是在“三国轴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显然又不同于前者。其所以不同,就是在目的和对象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借“反共”为名,以换取英、法、美等西方民主国家的纵容和绥靖,其矛头赤裸裸针对苏联,而后者,缔约者的根本目的已经在条约中表达得非常露骨。条约开宗明义就说:“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然后就在条约第一、二、三条中彼此互相承认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并规定为实现这个目的进行通力合作,互相援助。①
    简言之,也就是公开申明其目的在于重分世界,并为此而进行通力合作。在这方面来说,它是1939年5月德、意“钢铁公约”的扩大和继续。当1938年10 月希特勒建议把三国反共轴心变为三国军事同盟时,墨索里尼写信回复了他,并提出:“我们不应缔结防御性的同盟,这没有必要,因为谁也不想进攻极权主义国家。我们应当为重画世界地图而缔结同盟,为此应定出征服的目的和对象。”②1940年柏林条约缔结的同盟正是这样以“重画世界地图”为目的的进攻性的侵略同盟。
    条约以哪一国作为其敌对对象呢?
    条约的第三条规定:“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这“一国”何所指?
    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史书都强调了这个条约的反美性质。特别是因为条约的第五条作了如此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③于是认为,鉴于德苏已有互不侵犯条约在先,那么,这“一国”指的就是美国。
    这一观点,在日本历史研究会编的《太平洋战争史》上表述得最为清楚,具有代表性,该书写道:“第五条规定这个条约不以苏联为对手,所以它显然是针对着美国”。又写道:“这次三国军事同盟和过去三国军事同盟有所不同,过去以苏联为对手,而这次则是以美国为对手了。④
    这一观点,如果从条约的字面上看,似乎是可以成立的。不错,当苏联获悉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之后,曾经引起反感和不安。《真理报》曾指责它是“进一步进行战争挑衅和领土扩张”。为了消除苏联的疑虑,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不止一次地向莫洛托夫作过保证,他说:“这个条约单纯是针对美国战争狂人的,当然,这个条约还不是对美国抱有任何侵略目的。它的唯一目的与其说是迫使美国参战,毋宁说是对其指明,如果它一旦卷入战争,就会自动地以三个强国的联合力量作为敌手”。⑤
    尽管如此,问题不在于表面上的文字和外交家的辞令,如果对当时整个国际斗争的形势稍加考察,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条约(也就是这个军事同盟)矛头所指,表面上针对美国,实际上也针对苏联。
    1940年6月,法国投降,欧陆大部分已被征服,英国濒于绝境, 能阻碍三国取得世界霸权的主要力量,就只是苏、美两国。
    希特勒虽然征服了大部分的欧洲,但他却面对着一个不屈的英国,他原预计英国会慑于其威力而自动投降,和他一起转过来攻打布尔什维克的俄国,他说过:“什么也阻止不了我在西方达到我的目的以后进攻俄国”。⑥然而,英国尽管力量悬殊、处境险恶,却毫不妥协,坚决战斗到底。6月4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表达了全国人民这一决心,他说:“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甚至在本土一旦被占领的话,还将在自治领继续战斗。⑦这就完全打乱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使他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抉择,是先制服英国呢,还是先掉转头来吃掉苏联,消除日益明显而又回避不了的背后威胁?事实是,几乎同时,希特勒既下定对英“以战逼和”、同时又准备对苏作战的方针。
    1940年7月16日,在经过一番迟疑和犹豫之后, 希特勒终于下达第十六号指令--对英作战的“海狮计划”。差不多同时,在7月中旬的一次军政首脑的会议上,他指出英国之所以敢于抵抗的关键在于把希望寄托在俄国人的支持上。7月31 日,在伯格霍夫召开的另一次这样的会议上,他再次重复了这个观点,并作出了进攻俄国的决定,他说:“英国的希望在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消失,对美国的希望也就会失去,因为消灭了俄国就会极大地增强了日本在远东的力量。”“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一点希望就会破灭,那时德国将会成为欧洲和巴尔干的主人。俄国摧毁得越快越好。”⑧既然在1940年7月间已经把英国的命运和进攻俄国联系在一起,9月所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就不会单纯只为了对付英、美, 而把俄国也排除在外,这是很显然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