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德军对苏的开战,却促成了希特勒最为担心的英、美、俄结盟的实现,使他自己陷于最不愿碰到的两线作战局面,这不能不是三国同盟的一个重大失败。 第三,在作战行动上,各行其是,互不配合,这也是三国同盟破产的又一表现。 作战行动互相保密,各打各的仗,很少顾及盟友,使柏林条约逐渐流于形式,成为三国同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三国对苏的关系上是一个典型,德国不但在1939年8月,事前不告诉其盟友--日本,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和苏联签订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使日本陷于被动;而且在订立三国条约之时,口口声声愿充当日苏改善关系的“中介人”,随后不久,又暗地里决定攻苏,“巴巴罗萨”计划是对日本保密的,日本虽然在1941年4月就对德苏将要开战有所传闻,但直到6月5 日才从驻德大使那里得到确切的情报,这又一次使日本陷于混乱,迫使它不得不再次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国策。这些都使日本感到一再受欺,非常恼火。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要求日本北进,攻打符拉迪沃斯托克,以相策应;而日本根据本身的需要,更加快南进的步伐,直下南洋,攻打英美,真是背道而驰。 日本也如法炮制,在没有通知其盟友的情况下,突袭珍珠港,陷德、意于被动。这回是日本要求德国履行其盟约了。而德国,正如里宾特洛甫所说:“我们固然欢迎在对英国的战争中得到一个新盟友,但是如果对美宣战……则又意味着增加一个必须对付的新敌手”。他主张不必履行盟约,理由是日本先动手,这已越出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范围。希特勒只是主要考虑到,在大西洋“美国已经向我们的舰只开火……他们早已造成战争的局面了,“(25)才勉强对美国宣战。 除了德、意在非洲战场的配合之外(实际上是意大利这个无能的伙伴拖了德国人的后腿),德、日之间是自来各打各的仗。1942年初,当日本海军上将南云忠一率领舰队进入印度洋时,正当德国的隆美尔军团在的黎波里进军,他们之间曾有过一个可以互相配合的短暂机会,但是当德国人盼望日本西进占领锡兰和马达加斯加,控制印度洋时,日本舰队却掉头东向,回返日本海,专心打其太平洋战争,以后双方就越离越远,分道扬镳。随着中途岛战役以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优势的丧失,这样的机会也不可再了。 作战上各打各的仗,是三国同盟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法西斯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5年5月15日,日本宣布废除三国同盟条约。其实,当时纳粹德国已经投降,法西斯意大利也垮台已久,这个条约不用废除也在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跟着,日本本身也难逃和其盟友一样覆亡的命运。 注释: ①世界知识社编:《国际条约集》(1934-1940)第278-279页。 ②《欧洲反抗灾祸》,1948年,米兰版,第378页,转引自〔苏〕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译本,第二卷,第541页。 ③上述有关条约的条文同① ④日本历史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中译本,第三卷,第61、59页。 ⑤John Toland, The Rising Sun--The Decline and Fall Qf theJapanese Emp-ire, 1936-1945,P.64 1971,London。 ⑥〔苏〕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译本,第二卷第605页。 ⑦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上册,第208页。 ⑧Gordon A, Craig, Germany,1866-1945,P.722,1978,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⑨(23)〔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第一册,第326页。 ⑩H.G.Nicholas, The United Statesand Britain,P.94,1975,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John Toland,Op,cit,P.64。 (12)(18)(25)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下册,第1202页、1102页、1227页。 (13)〔苏〕菇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第533页,1956年莫斯科,俄文版。 (14)日本历史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三卷,第61页。 (15)近卫文麿:《向和平的努力》第23页。转引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中译本,下册,第661页。 (16)参看Gordon A.Craig,op.cit,P.725 (17)John Toland,op.cit,P.65. (19)霍斯巴赫备忘录。 (20)《德日杂志》1940年4月2日柏林版,转引自〔苏〕德波林主编,前揭书,第532页。 (21)列·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知识社, 1958年版,第673页。 (22)威廉·夏伊勒,前揭书,第1202页。 (24)F.C.琼斯、休·博顿、R.B·皮尔恩:《1942-1946年的远东》,第17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