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试论史学著述中的时序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 赵冬梅 参加讨论

(二)范镇的真实态度
    赵抃等攻讦范镇的理由是认为范镇袒护陈执中?那么,范镇究竟有无袒护陈执中的实迹呢?范镇的基本态度是两点:一,陈执中并非合格宰相,应当罢免;二,罢免宰相应当主要看他的施政,而非私德;“人命至重,台谏官不可不言,然不可用此进退大臣”,(28)必“使天下之人知陛下进退大臣,不以其家事而以其职事”。(29)对于御史台以家事攻击宰相的做法,范镇是相当不齿的,他在给同年挚友司马光的信中自誓:“必欲伺大臣之细故,发其隐微,以市己直,实不能也。”台谏以隐微细故攻击大臣的做法,当时已成流弊,此前有文彦博、庞籍之罢相,此后有欧阳修之罢政。“簿帷之私”,易污而难明,以之攻击大臣,最能博人眼球,于国事却毫无裨益。范镇有意身体力行,对抗这种恶习,一心以“天下之是非”“后世之是非”为是非,脱出“朝廷之是非”。(30)就在御史台集中火力攻击陈执中家事的时候,范镇的关注点却在国计民生。至和二年四月乙卯(二十七日),范镇上疏批评“有司之重敛”,目为“贪政”。“翌日”又请改变三权分立、互不相知的中枢体制,“使中书、枢密院通知兵民财利大计,与三司量其出入,制为国用,则天下民力庶几少宽”。(31)五月乙丑(八日),范镇又上疏批评河北招兵政策,请求朝廷爱惜民力、通盘考虑财政分配问题。(32)就陈执中家殴杀婢子事件本身,范镇的看法也不同于御史台,他引用律文“诸主殴部曲至死者……其有愆犯决罚致死及过失杀者,各勿论”,判定陈执中杀婢无罪当勿论,诣在“明等级而尊天子”。(33)范镇真正的关注点在于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在于政治风气,在于国计民生,非止于一个宰相的去留。他反对陈执中为相,同时也反对御史台以家事攻击宰相的做法。所以,在弹劾陈执中事件的全部过程中,范镇采取的都是独立行动的姿态,从未与御史台协同进退。用他自己的话说,“臣为谏官,为御史所恐而遂不言,非所谓为谏官也。”(34)
    (三)隐含时序
    因此,单就罢免陈执中这一目标而言,范镇与赵抃等并不矛盾。那么,赵抃“范镇妄行陈奏,营救执中”的印象是如何形成和强化,以至于自认不能与范镇同台为官的呢?原因很简单,范镇所言,李焘看得见,《长编》的读者看得见,而赵抃等却无从得见。范镇有关陈执中事件的奏疏信息,从未抵达赵抃等御史台官。而赵抃等弹劾陈执中、攻讦范镇的奏疏信息却是公开的。在以显然时序展开的陈执中罢相、赵抃-范镇结怨事件的背后,还隐藏着有关信息抵达相关各方的隐含时序,根据李焘所提供的材料,可以整理如下:
    1.杀婢事件之前,范镇已屡次上疏,批评陈执中非合格宰相至和元年八月一日、十月九日、十一月八日、十二月九日,范镇四次上疏批评陈执中的施政方针。
    2.十二月在责杀奴婢事件发生之后,范镇再次上疏,指出陈执中当罢,然不当以家事罢。其后,范镇承担了接伴契丹使臣的差事,前往河北宋辽边境。十二月二十四日回京,二十五日觐见,仁宗提到了御史台弹劾陈执中一事,范镇表示:“人命至重,台谏官不可不言,然不可用此进退大臣。”其后,范镇上疏,论陈执中当罢,而不当以家事罢,并“乞以臣章宣示执中、宣示御史,然后降付学士草诏(明所以罢陈执中之意)”。(35)此后,范镇又送伴契丹使臣,再度赴河北出差,二月九日回京,发现御史台弹劾陈执中的事件已经愈演愈烈,随即上疏表明态度,“乞以臣章下御史台,榜于朝堂……颁于天下……付于史馆”。(36)
    3.赵抃弹劾范镇二月十六(甲辰)日,赵抃开始把范镇纳入弹劾对象,“风闻知谏院范镇妄行陈奏、营救执中”,认为范镇在“奉使河北中路奏理执中”。赵抃使用“风闻”一词,表明范镇之前公开奏疏的要求并未获得仁宗的允准,赵抃从未读过范镇的奏疏,也没有机会跟范镇就陈执中事件当面交流意见。但是,他知道范镇在出使途中曾有章疏奏上,尽管无从得知章疏的具体内容,然而既然范镇并未与御史台协同弹劾陈执中,那么,赵抃认为他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范镇在袒护陈执中。十六日遭到赵抃弹劾之后,范镇再度上疏“乞以臣章宣示中书、枢密大臣,降付御史台,并臣前状,依臣所奏,一处施行。”(37)十余日后,范镇公开奏疏的请求仍然“未见行下”。(38)换句话说,到二月底三月初,对于范镇之前的相关言行和真实想法,赵抃仍然基本无知,他对范镇的判断仍然是简单粗暴的。
    4.陈执中罢相,罪名恶毒,范镇上疏抗议六月十一日,在全体御史的坚持抗议下,仁宗被迫罢免陈执中。在弹劾陈执中的最后时刻,为了增加火力,御史甚至给陈执中增加了一桩罪状“私其女子,伤化不道”。与虐杀婢女相比,这一指控简直堪称恶毒。仁宗对此甚不以为然,罢免陈执中之后,曾私下向范镇抱怨。范镇随即上疏,认为“审如御史言,则执中可诛;如其不然,亦当诛御史”,再次请求与御史辩论,“卒不报”。(39)“自后三奏乞穷究,仍乞札付御史,亦不蒙施行”。(40)仍然不获允准。范镇与赵抃的嫌隙只能是越来越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