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段渝 参加讨论

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徐中舒先生指出: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为周族;史籍所载巴为廪君后代,兴起于巫诞之说,并不正确;巴与濮原为两族,后因长期杂居成为一族,故称巴濮;巴人原居川鄂之间,战国时受楚逼凌,退居清江,秦汉时期沿江向西发展。蒙文通先生认为:巴国不止一个,秦所灭巴是姬姓之巴,楚所灭巴是五溪蛮,为槃瓠后代,即枳巴。缪钺先生提出:廪君之巴与板楯蛮不同族,廪君祖先化为白虎,板楯蛮则以射白虎为事,两族非一。邓少琴、童恩正等先生坚持巴人出自廪君的传统看法。邓少琴先生提出:古代数巴并存,有清江廪君白虎之巴,而巴诞是廪君族系并兼有獽人的名称;所谓太皞之巴,应源出氐羌。董其祥先生《巴史新考》支持这一看法,并认为、诞、僚、獽等族,曾与巴共处于江汉平原或川东,有些就是巴族的组成部分。蒙默先生认为:古代没有一个单独的巴族,先秦至少有四个巴国,即廪君之巴、宗姬之巴、巴夷国和枳巴,分别活动在夷水、汉水、渝水及涪陵水会,分属蜒族、华夏族、族和獽蜒族。李绍明先生则提出了广义巴人和狭义巴人的概念,认为广义的巴人包括“濮、、苴、共、奴、獽、夷、诞之蛮”,其族属未必一致;狭义的巴人则指巴国王室,即“廪君种”,其主源可追溯到濮越人,其次源可追溯到氐羌人,但一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就与昨天那些母体民族告别了。①
    不难看出,在巴人的来源问题上可谓歧说纷繁,难以缕析。必须经过辨证,才有可能整理出大致清楚的头绪。
    一 巴义诸说辨证
    古今对于巴的解释,主要有蛇称、草名、因水为名、坝称、鱼称以及其他一些不同看法。
    巴为蛇称说。在有关巴义解释的诸种说法中流传最广,其主要根据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南经》和《楚辞·天问》的有关记载。《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楚辞·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虽然屈原《楚辞·天问》讲述的故事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相同,但并没有明说食象的蛇是“巴蛇”,而是说“一蛇”,其义相当于“有蛇”。而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引《楚辞·天问》此句恰好作“有蛇吞象,厥大何如?”王逸注《楚辞·天问》则又引作“灵蛇吞象”,也不称“巴蛇”,均与今本异。
    对于“巴蛇食象”的解释,《说文·巴部》言:“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说:“‘巴,虫也’,谓虫名。‘或曰食象它’,《山海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象形’,伯加切,古音在五部。按,不言从己者,取其形似而之,非从己也。”按照许慎的看法,释巴为虫是巴的本义,而释巴为食象蛇(蛇即它)乃是有关巴义的另一种看法,所以称之为“或曰”。段玉裁之说仅仅是解释许慎的说法。
    郭璞在《山海经·海内南经注》中说:“今南方蚦蛇(按,《藏经》本作“蟒蛇”)吞鹿,鹿已烂,自绞于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辞》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按照郭璞的看法,所谓巴蛇其实就是南方所见的蟒蛇,其事与其状均大致相互吻合。不过,郭璞并没有采用《海内南经》“巴蛇”的记载,而是采用了与《楚辞·天问》相似的记载。这表明郭璞所见到的是古本《山海经·海内南经》,古本对于此句的记载是“有蛇食象”,而不是今本所记载的“巴蛇食象”。据《淮南子·本经篇》:“羿断修蛇于洞庭”,《路史·后纪十》以“修蛇”作“长蛇”,罗苹注说:“修蛇即所谓巴蛇”。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说:“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② 由此可见,西汉《淮南子·本经篇》所记载的“修蛇”,同于西晋郭璞所说“长千寻”的长蛇,二者又均合于战国《楚辞·天问》的记载;而“巴蛇”之说则是六朝时期及以后出现的说法,所以与战国、汉、晋的记载明显不同。这表明,“巴蛇”之说其实是后起晚出即今本的说法,而不是古本的说法。
    将《楚辞·天问》、古本《山海经·海内南经》郭璞注、《淮南子·本经篇》,同《江记》,《路史·后纪十》以及罗苹注等文献相互对照来看,所谓巴蛇的故事很有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在洞庭湖东岳州地区流传开来的。据《水经·江水注》:“湘水又北至巴邱山入于江。”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7载:“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说:“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又说:“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③ 袁珂先生认为,这些均是从《山海经·海内南经》及《淮南子》附会而生出之神话,“然而既有冢有庙,有山有港,言之确凿,则知传播于民间已久矣”。④ 从《华阳国志》关于巴人分布的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来看,两晋之际及以前巴人除其主体在今川东鄂西外,还大量分布在川西、陕南、鄂东以及湘西等地,在此期间巴人并没有移徙到湘东北洞庭湖以东地区。结合其他有关资料看,巴人流布到洞庭湖以东地带的时代应为南北朝时期,这恰与巴蛇传说在洞庭湖东岳阳一带的流传时间相吻合。可见,巴蛇传说确为后起晚出之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