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转引自袁珂、周明:《中国神话资料粹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第21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1-282页。 ⑤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1955年11月,第30页。 ⑥《太平御览》卷65《地部》30引,第308页。 ⑦《水经·江水注》引,王国维校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53页。 ⑧彭邦炯:《关于巴的探索》,《巴渝文化》第3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64页。 ⑨参见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第9-12页。 ⑩参见徐中舒:《论巴蜀文化》,第92页。 (11)参见张勋燎:《古代巴人的起源及其与蜀人、僚人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华阳国志·巴志》,刘琳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第28页。 (13)《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40页。 (14)《华阳国志·巴志》,第21页。 (15)对于这种命氏之法,古代姓氏之书多有记载,如王符《潜夫论·志氏姓》、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等。 (16)《水经·江水注》,第1053页。 (17)2004年3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在重庆云阳旧县坪发掘出土东汉熹平二年“朐忍令景云碑”,碑铭凡367字,其中记述有关“禹生石纽”极为珍贵重要的资料。碑铭全文分四部分,其中第一、二部分说到大禹史迹及与巴蜀的关系,现录之如下:“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卒。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迁诸豪侠英杰,都于咸阳,/攘竟(境)蕃(蘅)卫。大业既定,镇安海内。”“先人伯沇,匪志慷慨,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帷屋/甲(怅)帐,龟车留,家于梓潼,九族布列,裳相龙,名右冠盖。”碑文说景云为帝高阳之苗裔,封于楚,为楚国屈、景昭三大姓之一的景氏。又说其先人伯沇,“术禹石纽、汶川之会”,伯沇当为伯杼,为禹后七世、夏后氏少康之子帝杼,即《左传》所载灭豷于戈的杼,《史记·夏本纪》所记载的帝予。术通述,循也。龟车,指君王出行队伍中悬龟蛇旗的车骑。留,谓前往。这段碑文意为:景云的先祖伯杼在少康中兴后,为遵循“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曾甲帐龟车,巡狩回蜀(参见魏启鹏:《读三峡新出东汉景云碑》,《四川文物》2006年第2期)。这段碑文从多方面提供了有关先秦史的新材料。仅就大禹与古蜀的关系而言,可进一步证实《史记》、《新语》、《盐铁论》、《蜀本纪》《越绝书》、《三国志》等文献关于“禹兴西羌”、“禹生石纽”诸史迹流传的广泛性(参见段渝:《大禹史传的西部底层》,《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说明大禹不但兴于西羌,家于石纽,而且曾在石纽召集盟会。今岷江上游马家窑文化因素、庙底沟二期文化因素与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共存,而土著文化因素占有主要成分的考古现象,应与代表土著族群的酋邦首领大禹所召集的“石纽、汶川之会”的历史事实有关。“朐忍令景云碑”现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18)《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811页。 (19)《左传》昭公十七年,第2084页。 (20)参见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4辑,第19页。 (21)参见李学勤:《巴史的几个问题》,《巴渝文化》第3辑,1994年,第41-45页。 (22)《山海经·海内南经》,郭璞注,转引自袁珂:《山海经校注》,第2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