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二战前夕罗斯福对德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推行和赞成过绥靖政策,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早在1936年8月, 罗斯福就派遣约瑟夫·戴维斯出访欧洲,“看看能否通过向德国人提供生存空间,把局势安定下来,防止希特勒发动战争”。 [1]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之后,罗斯福在1938年1月向张伯伦提出了华盛顿国际会议计划,“这个建议本身将支持和推动在法国支持下的英国同德国取得就殖民地、安全和欧洲调整等问题达成实际谅解的基础”。 [2]虽然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实行,但“提出这个建议意味着美国认可英国的绥靖政策”。 [3]在1938年9月捷克危机的高潮阶段, 罗斯福对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悲哀的呼吁置之不理,而是在9月28日驰电称赞即将飞赴慕尼黑的张伯伦为“好样的!”10月5日又打电报给张伯伦,乐观地表示:“我抱有和你完全一样的希望和信念,即现在已有建立基于正义和权利之上的新秩序的最大可能性。” [4]这两封著名电报成为罗斯福赞成慕尼黑肮脏交易的铁证。 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罗斯福就是在推行和赞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过程中逐渐萌生调整对德政策的思想的。1937年10月,当他正在酝酿召开华盛顿国际会议时,遏制德、意、日法西斯的思想就在著名的“防疫演说”中初露端倪。1938年1月,他一方面向张伯伦提出华盛顿国际会议计划,另方面又向法国表示, 英、法、美三国应当联合遏制德国。 [5]这种绥靖与遏制兼而有之的矛盾态度,反映了罗斯福对绥靖政策既抱有幻想而又疑虑重重的矛盾心理。他在1938年3月7日向英国表示,“在欧洲实行一些政治方面的绥靖是建设世界和平基础的一个必要因素”, [6]但两天之后他又指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是一种“警察局长同匪帮做交易”的“大冒险”。 [7]到慕尼黑会议的前夕,罗斯福调整对德政策的思想已基本形成。1938年9月20日,罗斯福告诉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如果现在正在推行的政策证明成功了,他将是第一个欢呼的人。”可是他又满腹疑团地问道:“即使捷克斯洛伐克真的默许德国提出的要求,德国会就此止步吗?”罗斯福接着明确地表示,“如果目前的政策失败了”,美、英、法、苏及所有与德国接壤的国家(除意大利之外)就应当转而实行遏制政策。 [8]可见,到慕尼黑会议的前夕,罗斯福固然首先准备为绥靖政策的成功而欢呼,但也决心一旦绥靖政策破产就改弦更张。 德国驻华盛顿大使十分了解罗斯福的态度,他在1938年9月27 日电告德国外交部,“美国政府的态度是:如果希特勒走谈判之路,他可以实际上取得他所要求的一切东西。但如果希特勒走武力之路,就证明他抱有一个超出苏台德日耳曼人地区的征服计划。若是后者,就必须作为原则问题给予抵抗。”这位大使还指出罗斯福政府已经着手进行转变政策的舆论准备:“美国政府现在正尽一切努力抑制美国人民中依然存在但不断减弱的孤立主义倾向,以便在时机到来的时候能够把美国的整个法码投进英国的天平盘里。” [9] 二 当罗斯福“警惕地等着瞧”希特勒是否“抱有一个超出苏台德区的征服计划”的时候,四巨头合奏的“和平幻想曲”的“美妙”旋律,从慕尼黑飘到白宫。罗斯福对绥靖政策的信心陡然高涨起来,马上履行了“第一个欢呼”的诺言:如前所述,他在1938年9月28日和10月5日连续给张伯伦发去两封表示赞赏的电报。 然而,慕尼黑协定的墨迹未干,希特勒就在有名的萨尔布鲁根演说中发出战争叫嚣。 [10]这对额手相庆的罗斯福和张伯伦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罗斯福迅速作出了反应,在1938年10月26日的广播讲话中吹响了调整对德政策的号角:对于“亲身经历过上个月那种严重时刻的任何人”来说,“越来越明显的是:靠恐惧维护和平并不比靠刀剑维护和平更崇高和更能持久。” [11]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立场鲜明的反德措施:10月至12月,罗斯福接二连三地提出了“铸造刀剑”的庞大扩军计划;10月21日,罗斯福写信鼓励张伯伦采取强硬政策,许诺“一旦与独裁者发生战争,美国的工业资源将是张伯伦的后盾。” [12]11月4日,英美贸易协定签字,显示了共同抵抗德国的姿态;11月9日“水晶之夜”事件发生后, 罗斯福立即召回美国驻柏林大使,并对纳粹暴行表示了强烈愤慨;接着,在12月9日召开的利马泛美会议上,美国国务卿赫尔指出“拉丁美洲国家是极权国家的下一个进攻目标”, [13]号召美洲国家“团结起来,反对外来侵略者”;12月18日,经罗斯福的同意,美国内政部长伊克斯在公开演说中痛斥希特勒是一个“劫掠和虐待成千上万同胞的残忍的独裁者”,明确指出“法西斯主义已经构成对美国、法国乃至民主之摇篮--英国的威胁”。 [14]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