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梁启超“史界革命”再审视(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北学刊》 路新生 参加讨论

梁启超又谓传统史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理据如下:“凡著书贵宗旨,作史者将为若干之陈死人作纪念碑耶?为若干之过去事作歌舞剧耶?殆非也。将使今世之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也。”史家之首要职责即在“复旧”。对于史家来说,“复旧”即“求真”之同义语。“旧”者何谓?“旧”者,适如梁启超所谓“陈迹”也,“陈死人”所作“歌舞剧”也。梁启超这里大书特书“经世致用”,且竟然指此为传统史学所缺,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可谓莫此为甚矣!传统史学最重“资治”即“致用”,老生常谈,妇孺皆知。试问,又有哪一位“旧”史家“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梁启超此说毫无根据。
    然“经世致用”虽为旧史家治史之主旨,“致用”与“求真”间却必须保持相当的张力,这一点却又不得不兼而明之。良史在“作”史学时最应当明白一件事:处于时间之流中的“历史”与“现实”虽然割不断,史家却须在一己的“主观上”将其“割断”。这是他的“学品”,即“人品”命令他如此做去,不如此他就不配称为“史家”。史家应当洞晓:现实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是两码事。因此,他必须超越现实的虚幻之“真”,去追求历史的切实之“真”。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历史学家是有“职责”的,这职责就是“不外乎把现在和过去发生过的事变和行动收入他的记载之中。并且越是不离开事实就越是真实”[14](P46)。而“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15](P142)。出乎“真”,归于“美”,那才是“善”--真、善、美总须以“真”为前提才能够在本质上相互统一。“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16](P173)。“科学”意涵下的“历史”,其真谛只当问“历史”,不必问“现实”,只当问“陈死人”所作“歌舞剧”之“陈迹”,根本上亦即只问“真不真”,并不问“用不用”。所以,“作”历史,应当使历史学“脱离它的从属地位,提升到自由、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它就无所以来,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只有靠它的这种自由性,美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艺术”[15](P10)。黑格尔说,“科学”可以成为“艺术”,那么,历史学也可以成为艺术,而且应当“成为认识和表现神圣性、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从而尽“它的最高职责”[15](P10)。文学将“体悟痛苦,叩问人性,欣赏高雅,洗涤灵魂”[17],归根结底创造一种有“人味”的知识作为它的追求,这也同样应当是历史学的追求。只是人们对于文学作品和史作的内心期许并不相同:文学作品可以而且应当虚构,因此读者的意念里并不视其为真人真事;但史作不一样。凡有资格被冠以“历史”的作品,在读者的潜意识中都“铁定一般”对其抱有“真实”的期待和要求。文学作品因其本质上的“虚构”,它虽然反映文学作品作者生活时代的真实,但它不反映“历史的真实”;史学的本质是“求真”,则史著不仅反映着史学作品的作者生活时代的真实(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相对合理性在此),并且在“史德”的制约下史著还必须承担还原“历史真实”的首要责任。史学作品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真实”而文学作品只具“现实”的“单一真实”,这是文学不可比拟史学之处。因为史作是“写”“真人真事”,因此史作对人心的震撼力当然超过文学作品。据此,每一位“作”史学的都应洞晓:他们是在“作”史学而不是在“写小说”;是在“作”“古代史”、“近代史”而不是在“作”“当代史”。克罗齐名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认为史家笔下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都不能逃脱时代及史家主体撰史宗旨之制约,因此都是“当代史”。此说之长在于凸显史家的主体意识。然此说又有重大缺陷:即未能洞见“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及区别,只承认“当代史”而否认“古代史”、“近代史”之存在,更没有看到任何“当代史”(致用)若不以“古代史”、“近代史”(求真)为本根本源,则其所谓的“当代史”本身亦为枉然。史家若只知“当代史”而不知“古代史”、“近代史”,则不配称其为“史家”,他求得的所谓“古代史”、“近代史”也就“真”成了“当代史”,而且只是“当代史”,不是“古代史”、“近代史”了。如此而言,真实的“历史”也就真正死亡了。
    梁启超因不适当地夸大史学的“致用”性,是故他又有旧史“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一说,略谓:“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史之精神为何?曰理想是已。大群之中有小群,大时代之中有小时代,而群与群之相际,时代与时代之相续,其间有消息焉,有原理焉。作史者苟能勘破之,知其以若彼之因,故生若此之果,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然后其书乃有益于世界。今中国之史,但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至此事之何以生,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莫能言也。其事之影响于他事或他日者若何,当得善果,当得恶果,莫能言也。故汗牛充栋之史书,皆如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是中国之史,非益民智之具,而耗民智之具也。”求得事件之前因后果,这是任何稍有理智者都明白的常识。若无此常识,人连活都活不下去,更遑论撰史?“史”者,掌“古先册书”,是为“圣智心肝,人功精英,百工魁杰所成”(龚自珍《尊隐》语),他们是精英而不是弱智,如此浅显的道理,怎会不明白?史家书写历史,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此事之何以生”?若不求其“远因何在,近因何在”,试问“历史”又如何“书写”?例如,“旧史家”若“莫能言”晋献公借虞道伐虢的深险用心,只能“呆然曰: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又怎能总结出“唇寒齿亡”的大道理?梁启超总因贱视传统史学,为煽动民心,屡屡夸大其词,故作惊人之论,以是其《新史学》之武断蔑理在在皆是。
    梁启超因为过分夸大治史的致用性,故又谓传统史学“能因袭而不能创作”,以至于认为:“《史记》以后,而二十一部,皆刻画《史记》;《通典》以后,而八部皆摹仿《通典》,何其奴隶性至于此甚耶?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以故每一读辄惟恐卧,而思想所以不进也。”梁启超此说实袭自章学诚“别识心裁”之论,然无论是章学诚还是梁启超,其说皆偏于一边而立论未全。章学诚因病乾嘉考据学之琐屑无义理,而将此认识移用于史学,是故认为《史记》、《汉书》以下诸史皆陈陈相因,毫无创意。此说虽诚有中肯的一面,然已不免蹈“虚”而弃“实”之弊,过分看重“自由创作”的重要性,而轻视了“因袭”之“强制性”和必要性。梁启超于此同然。今兹纠其偏颇补其不足如下:
    首先,任何一种史体,一经创立,即有其运用上的稳定性和延续性。郑樵《通志总序》谈“纪传体”史著,认为自司马迁而后“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此“百代而下”,正是就史体之稳定性、延续性而言。《廿四史》中“前四史”固然为史学珍品,然其余二十部史著,遵司马迁、班固之纪传、断代体形式而不变,虽有如章学诚批评“陈陈相因”之不足,但基本上仍不失为史著之“上品”,更非梁启超袭章学诚且变本加厉所论谓皆“奴隶性至于此甚”之作。
    其次,任何涉及文字“创作”的作品,均有其“法度”,而“法度”既定,则须遵循,不可违拗。诚如康德所言:“一个理想应当在评判的何种根据中发生,就必须以何种按照确定概念的理性理念为基础,这理念先天地规定着对象的内在可能性建立于其上的那个目的。”[9](P69)康德此话原为“艺术创作”的“美学”而发,用语艰深晦涩但思想深刻。因其具“普适性”,对于“史学创作”同样适用,故而值得对之解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