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也可以逐步地拨开很多国际问题的迷雾,那就是:为什么原苏联和南斯拉夫地区的国家和那些没有被西方完全控制的国家其民族问题在冷战结束后日趋激化,甚至原本没有民族问题的地区也出现了“民族问题”。因为隐藏在民族问题表象后面的,依然是以西方为代表的强势民族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图在控制世界,在分化和瓦解过去强大的对手。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因此,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发展主导权的问题。哪些国家能够在激烈的民族竞争中脱颖而出,利用历史和现实的种种条件构建起强大的国家机器,有能力主导自己的发展,则能够有效地在现代化的国家平台上解决自身的民族问题,甚至利用其优势“制造”他国的民族问题。反之,不能主导自身发展命运的民族,则只能任由更为强大的国家任意分割自己的疆土,替自己“解决民族问题”,并安排自己在世界产业链条上的“打工”位置。在这一点上,历史并不会自动给我们提供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之路》,《人民日报》2001年6月29日。 ②丁龙召:《对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定义的新思考》,《求是理论网》2012年6月18日。 ③按乔治·拉瑞因的看法,工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700—1860为竞争性资本主义阶段,1860—1945为帝国主义阶段,1945—1980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参见乔治·拉瑞因《发展理论》(Jorge Larrain,Theories of Development),伦敦政治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但笔者认为,工业化是西方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和经济整体变化的产物,因此,从1500年作为考察的起点似乎更为合理。 ④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⑤巴里·布赞著,刘德斌等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⑥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8页。 ⑦博丹:《主权论六卷集》(Jean Bodin, On Sovereignty: Four Chapters from the Six Books of the Commonwealth),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⑧博丹:《主权论六卷集》,第1页。 ⑨博丹:《主权论六卷集》,第5页。 ⑩汉斯·摩根索著,卢明华、时殷弘、林勇军译:《国际纵横策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11)巴里·布赞著,刘德斌等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第22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3页。 (13)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等译:《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14)“英吉利民族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诞生:而是一批民族的诞生,是民族主义的诞生。英国正是由此起源。”转引自利雅·格林菲尔德的《民族主义:通向现代的五种方式》(Liah Greenfield,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哈佛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15)卡斯帕·赫希:《理性主义的起源》(Caspar Hirschi,The Origins of Nationalism),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页。 (16)巴里·布赞著,刘德斌等译:《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第223页。 (17)基曼:《西欧的国家与民族》(V. G. Kiernan, “State. and Nation in Western Europe”),《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1965年第31期。 (18)也有人认为,17世纪欧洲大陆上的和平年份为4年。参见杰弗里·帕克和莱斯利·斯密斯《17世纪的普遍危机》(Geoffrey Parker and Lesley M. Smith, The Gener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劳特里奇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19)吉多·阿巴斯蒂尼亚:《18世纪的英国与欧洲大陆》,转引自《英国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20)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6页。 (21)除工业总产值之外,德国资本投资率的变化也令人瞩目——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统一后的70年代则为12.5%。参见西德尼·波拉德《工业化的模式》(Sidney Pollard,Typology of Industrialization),哈伍德学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4页。 (22)《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88页。 (23)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第256—257页。 (24)这是本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世界历史》2001年第4期)一文中“强势民族主义”的定义在国家层面的延伸。总体而言,强势民族国家不仅能维护自身的主权不受侵害,还能通过多种方式干预他国的主权事务。弱势民族国家的基本目标是自保,在各种国际事务中一般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因此,弱势民族国家也可以称为仅拥有“部分主权”的国家,即其主权是不完整的,在很多涉及自身主权的问题上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 (25)奥托·冯·俾斯麦著,山西大学外语系译:《思考与回忆》,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页。 (26)约翰·布雷利:《19世纪的德国:政治、文化与社会,1780—1918》(John Breuilly,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18),霍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