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2)
三 选定宗教改革作为历史分期界标,不仅取决于它的性质,更要看到它的结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次革命是以成功作为近代史的起点,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由“二元一体”封建结构决定的这场革命,其成败标准,只能主要以它是否完成其首要任务、即是否摧垮罗马教廷的封建国际统治来衡量,而不应该单纯地以它是否推翻某国的世俗封建政权来作为考察尺度。 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470-1530年在经济上处于欧洲的首位⑨,和“二元一体”封建结构在德国最集中的体现,使它成为这次革命的首先突破口。在德国,七大选帝侯中大主教就占三人,教会田连阡陌,腐化至极。此外,教廷对德国政治上严加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激起了德意志人民的反抗。新兴资产阶级以全民族代表的姿态出现,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1517年10月,马丁·路德首先发难,发表了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的《95条论纲》,引起了全民族反教廷的巨大革命风暴。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工作和斗争,路德以《圣经》为依据,提出了“信仰得救”等宗教纲领,系统地建立了一套新的神学思想体系,创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的廉俭的教会。同时,经过宗教改革所唤起的德国农民战争,教俗封建主受到沉重打击。这样,路德改革首先在德国“扫清了教会这个奥吉亚斯牛圈”⑩,并在欧洲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北欧诸国中的丹麦、挪威、瑞典等国,不久都推翻了天主教,改奉路德派新教,英国亨利八世的反教廷改革亦随之发生,…… 受路德改革影响,1536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宗教改革。他继承和发展了“信仰得救”的学说,猛烈抨击教廷封建中央集权制和教阶等级制,并以资产阶级共和的长老制代替了天主教会的专制制度,创建了共和化、民主化的加尔文教,它实际上是第一个雏型的资产阶级政党。在它的指导下,资产阶级力图将反教权和反俗权结合起来,开始对世俗封建制度实行大反叛,于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虽然涂上了宗教色彩,它却是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加尔文教突出的资产阶级性质更适合时代需要,因而在英、法、尼德兰等地迅速传播。 在尼德兰,宗教改革运动不断深化,演变成更大的变革世俗封建制度的革命风暴。16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流行于尼德兰,深受资产阶级的欢迎。为了扑灭新教烈火,西班牙国王腓尼二世颁布加强尼德兰宗教机构的法令,将3个主教区改划为15个主教区,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镇压新教徒。以加尔文教徒为骨干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针锋相对,经过数十年战争,终于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封建专制统治,创建了资产阶级的荷兰共和国。 从资产阶级宗教改革运动的大略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次革命不但结束了罗马教廷对西欧的大一统封建国际统治,完成了对封建制度“二元一体”机体结构的变革,而且随着它的深化发展,又演变成推翻世俗封建制度的革命。它既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第一个环节的胜利终结,又是其第二个环节的成功起点。因此,应当把这次革命首先发难的1517年,作为世界中世纪史的结束和近代史的开端。 四 确定近代史开端的历史界标,不仅应考察某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和成果,也应从总体过程上把握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一般特征和具体历史阶段的不同特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变化,以及相应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水平作一总的联系的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将宗教改革作为分期界标的可塑性。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总体考察,以宏观的角度勾画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整轮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总过程,划分为简单协作、手工场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并把资本主义开始的时代定在手工场工业初步发展的16世纪。他还指出:从16世纪到18世纪,是资本主义手工场一直到真正的大工业时期(11)。与马克思的经济考察相应,恩格斯则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概括出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重大革命事件。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在形式和内容、水平和结局诸方面,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注意到此,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三次大决战中达到了顶点。第一次是宗教改革,第二次是1640年的美国革命。这两次革命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手工场基础上,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有限度,必然要披上宗教外衣,利用群众的宗教感情作战。第三次是1789年的法国革命,由于此时资本主义已进入机器工业时代,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壮大,所以能够抛开宗教外衣,“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12)。经典作家从两方面的总体考察,绘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历史画卷,给我们确定历史界标作了方向性的指示。以此结合西欧“二元一体”封建结构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两个环节来探讨,“尼德兰革命分界”论和“英国革命分界”论皆为欠妥。 尼德兰革命是资产阶级宗教改革的产儿,不应该将它与宗教改革割裂开来,它至多也只是资产阶级革命从第一环节向第二环节过渡的历史事件。加尔文教是尼德兰革命的指导旗帜。从1561年起,加尔文教徒就在弗兰德尔、不拉奇、安特卫普等地发动群众起义。在斗争过程中,加尔文教徒始终是革命的骨干力量。作为宗教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尼德兰革命没有首创性的地位,况且在它之前,加尔文教已经建立起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对世俗封建制度的首次大反叛。作为资产阶级推翻一国世俗封建制度的胜利,它还不具备完整的意义,难以与英国比较,尼德兰革命始终未提出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等社会改革问题,革命仅在北部7省获得成功,统一任务未能完成。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没有法定元首,总督职位由奥兰治家族世袭,议会极不民主,选举权为少数人垄断。因此,它的政治制度被认为是“半封建半共和的性质”(13)。由于尼德兰革命既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第一环节向第二环节的过渡性特征,又带有狭隘的局部区域性,使得它的国际影响极有限度。我们并不苛求尼德兰革命去完成当时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它毕竟不是一次反映了时代普遍要求的重大历史事件。恩格斯在论述资产阶级反封斗争的三大决战中未提及它,决非偶然。在恩格斯看来,它的历史地位既没有英国革命重要,也难以同宗教改革相提并论,因为它本来就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第一幕--宗教改革的运动范围之内。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