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白澳政策”遭受的三次冲击 “白澳政策”,无论它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怎样替它辩解,归根到底它是一种错误的政策,是种族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产物,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一旦人民觉悟起来,就会把它摧毁并彻底抛到历史垃圾箱里。因此,从本世纪40年代起,澳大利亚各族人民,甚至工党领导人多次主动地起来冲击,最后彻底地埋葬了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政府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移民政策的改革和金融政策的改革。前者是解决恢复和发展建设国家所亟需的劳动力问题,后者解决所亟需的资金问题。 在战后经济恢复中,最突出的是劳动力严重缺乏问题。例如:1950年6月就业人员为250万人,但是还有10万个工作岗位无人问津(13)。那时澳大利亚面临着如不迅速解决劳动力问题,经济恢复和发展必然要遭到严重的损害。如何解决劳动力问题,联邦政府决定从改革传统的移民政策上着手,允许一定数量的有色人种移民移入澳大利亚。据1947-1970年移民局统计,此间来澳移民共计25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移民是来自亚洲和非洲(14)。这是自1901年以来澳大利亚第一次改革移民政策,同时也是第一次对“白澳政策”的沉重打击。移民政策的改革,使欧、亚、非三洲大批移民涌入,从而彻底解决了澳大利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导致这次移民政策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澳大利亚人的传统的种族主义观念的变化。在二战中,一向歧视有色人种的澳大利亚人、英国人、美国人却被德、意、法西斯主义视为“劣等民族”,并企图加以征服。与此同时,一向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歧视的有色人种日本法西斯分子反而把自认为高贵的澳大利亚人、美国人和英国人视为“劣等民族”,并一度打败了他们。所有这些历史事实,不能不使澳大利亚人引起思考。其二,被澳大利亚视为“劣等民族”的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各国人民,虽然他们的皮肤不是白的,但却同他们并肩战斗,共同消灭法西斯,成为亲密的战友与兄弟。这种感人肺腑的历史事实再次触及了澳大利亚人的灵魂,使他们的大部分人认识到种族主义的错误。同时还使他们认识到顽固坚持推行种族主义政策的人是与全世界人民为敌的法西斯分子。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是推动移民政策改革最有力的因素。同时,也是一次对“白澳政策”的沉重打击,即第二次冲击。试想,如果没有澳大利亚人这种思想上的巨大变化,即使政府对移民政策进行修改,也会轻易地被那些狂热的种族主义分子所破坏。 紧接着两次冲击之后,又发生了第三次冲击。新的冲击是由本世纪50年代发生的一连串反对“白澳政策”的事件构成的。 本世纪50年代初,澳大利亚出现了公开反对“白澳政策”和要求废除“白澳政策”的群众性组织,墨尔本大学的反种族主义者建立了一个“澳大利亚移民政策改革小组”。该小组是由墨尔本大学讲师肯尼斯·利韦斯领导的。在他的领导下,移民政策改革小组积极地开展活动,出版了宣传废除“白澳政策”为中心内容的小册子,提出有选择地接受亚、非国家移民的主张(15)。利韦斯还亲自率领小组成员从1954年起对移民政策进行民意测验,并公布了历次民意测验的结果。该小组在本世纪50年代进行的民意测验结果转引如下: 年代主张禁止有主张允许有色不表示意见% 色人种入境% 人种入境% 195461318 195651427 195755369 1958454411 1959345511 资料来源:转引自Russel Ward, The History of Australia, P. 318.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到本世纪5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反对和不完全赞成“白澳政策”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66%了。这个民意测验结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白澳政策”已日趋不得人心,势在必改了。 在反对种族主义和要求废除“白澳政策”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孟席斯内阁移民部长A·R·道纳在1958年向国会提出废除入境移民语言考试规定的议案,国会通过了这个议案。这一规定的废除沉重地打击了“白澳政策”。此次对“白澳政策”的冲击之剧烈程度,远远超出了前两次。 综上所述,“白澳政策”在本世纪40-50年代受到各种冲击,其基础彻底动摇了,完全被废除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