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李剑鸣 参加讨论

欧洲白人和印第安人这两个在文化上有着巨大差别的种族,于16世纪开始在北美大陆相遇,其相互关系历经数百年的演变;文化接触的过程及后果,也一直吸引着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近代以来,随欧洲人外向扩张而兴起的民族交往和文化接触的浪潮,带给非欧洲民族或种族的,实在是灾难多于裨益。美国印第安人在1500年以后的文化撞击中的遭遇,便是一个鲜明而有力的例证。
    一、文化接触的历史条件
    两种文化发生接触的历史条件,对文化接触的性质、方式和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北美土著文化内部十分复杂,不同的部落以及不同地域的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有着许多差别,忽略其土著文化内部的差别而突出其共性,从而提出“印第安人文化”的概念,不过是为了探讨的方便;另外,移入北美的白人文化,因为成长和变迁的速度极快而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出于同样的考虑,在讨论时只触及其静态的一面。
    当1500年白人文化来袭之际,北美的土著文化从整体上看是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的。那时北美印第安人的人口,据后来的推测,至少有90万,多的估算则为1800万①。以北美地域之辽阔和资源之丰富多样,生息于斯的印第安人虽以渔猎采集或粗放农业为生,并无严重的生存危机。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东部和西南部为玉米;在大湖区为野生稻米;在大平原为野牛;在太平洋沿岸则为橡子和萨门鱼。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或由打磨石块而成,或以骨制和木制。火的利用在各部落均较普遍。蔽身取暖的衣服,多用兽皮缝制,拥有纺织技术的少数部落,则可着布衣。居住的房屋从大平原部落的兽皮帐篷到普埃布洛人的可住300 户的大石屋,可谓五花八门。与这种直接占用自然资源的生存方式相适应,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以血缘为基石,由众多氏族和胞族结成的部落,乃是最高的政治和社会单位。狩猎、部落战争和宗教仪式,则是部落的基本活动。在家庭中有明确的分工,男子负责狩猎和作战,妇女则从事种植采植、操持家务、生儿育女或服侍丈夫。只有太平洋沿岸北部和西南部的个别部落中,出现了严格而鲜明的社会分层。宗教活动属于神灵崇拜性质,具备教义、教律和教会的正规宗教,尚未形成。
    印第安人拥有完整的价值和伦理体系,由此产生独特的行为模式。他们所有价值观念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相互平等和谐的观念。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论,相信自然万物与人一样,都具有生命和神性,同属一个相互平等的大家庭。人类绝无榨取蹂躏自然的特权,任何满足生存需求以外的占用资源活动,都有违神意而必招致自然的报复。他们的人伦关系,是以基于血亲的友爱互助和共同分享为特征的。不少被部落收养的白人,后来都不愿返回白人社会,原因之一即是他们感到部落中人们之间充满着爱②。印第安人具有多种依现代观念评判也是值得赞美的品质:勇敢、正直、诚实、自尊、热爱自由,富于责任感和同情心。初入北美的欧洲白人,多是这些优良品质的受益者,以致有的殖民者感叹,不少基督徒都不如他们善良、诚实③。
    但是,土著文化的成长面临许多严重的障碍。自印第安人在距今数万年前移居美洲后,土著文化的发展,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达到高峰,此后便趋于稳定和停滞,有的地区还发生文化倒退现象。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去自然灾害和战乱外,主要在于其文化系统本身的缺陷。工具与技术的粗劣,如没有牛、马、猪等大型家畜,尚未掌握冶铁技术,农业水平很低等等,把印第安人局限于生存的边缘而缺少交换活动。语言众多,彼此难于交流信息,加上车轮的阙如,使远途交通极不方便,则又加深了部落之间的隔绝和孤立。缺乏外部刺激和竞争交流的结果,便导致发展的停顿。
    在北美土著文化停滞不前的同时,大西洋另一岸的西欧,却正进入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英国,植根于传统畜牧业的毛纺织业趋于兴旺,推动农业走向市场,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外部市场的要求更为迫切;加上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政治、宗教和人口压力,需要寻找合适的宣泄之处;这些因素刺激起向外扩张的欲求。而海道的畅通又为这种扩张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于是,白人来到了北美,带着与土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扎根生长,开始了长达数世纪而且至今尚未停止的文化撞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