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李剑鸣 参加讨论

如果忽略各部落内部的分歧,而从主流上考察印第安人对白人文化的态度和反应,大致可以总结出三种不同的反应模式,代表印第安人在文化撞击的浪潮下所采取的三种主要策略。
    第一种反应模式以易洛魁人最为典型,可称作“吸纳-复兴型”。易洛魁人原是东部最有实力的部落联盟,以发达的农业种植和完善的政治联合著称于世。但因在美国革命中选择支持英国的策略,受到沉重打击,土地丧失,人口锐减,民众消沉,社会陷于混乱瘫痪状态。在这种存亡绝续的关头,以塞尼卡人科恩普兰特和摩霍克人约瑟夫·布伦特为首的一批部落领袖,主张学习白人方式,放弃难以为继的狩猎活动,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接受白人传教士的指导和美国政府的“开化”措施,从而实现部落的复兴。他们的号召得到广泛响应。结果,从19世纪初开始,易洛魁人走上缓慢的复兴之路,社会走向稳定,人民生活获得改善,部落文化得以暂时走出困境(31)。但他们并未全盘白人化,吸收白人文化的目的,只在于复兴部落。
    切罗基人也同样主动吸收白人文化,所不同的是,他们采取更为积极和长远的规划,通过学习白人生活方式而达到部落文化的繁荣,这种方式可称为“吸纳-繁荣型”的反应模式。切罗基人也未得免于白人文化的冲击,但部落首领们远见卓识,深知要在白人的侵逼下获得发展,唯有在政治上与美国保持合作关系,在文化上以白人为师,与白人通婚,欢迎传教士来部落活动。他们不仅从事定居生产,而且实行黑奴制,其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足,已超出边疆白人之上。他们还学习英语,并发明本族文字,出版报刊书籍。他们仿照美国宪法,建立以选举制为基础的立宪政府。虽经1830年代西迁俄克拉荷马和1860年代美国内战两次沉重打击,但切罗基人仍维持较繁荣的社会和文化,到19世纪末一直是可与边疆白人社区相伯仲的少数部落之一(32)。然而,美国政府却在19世纪末解散切罗基部落,阻断了部落文化的继续发展,也就葬送了土著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唯一一条理想而可能的途径。
    另一种反应模式的代表,乃是大平原地区的苏族人,其基本特征是由抵制白人文化而导致极度的衰落和贫困。苏族内部分成众多部落和胞族,均以猎取野牛为生,极善骑射,居无定所,以骁勇善战驰名,大约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苏族与其他大平原部落一起,逐渐被美国打败。美国政府要求这些部落放弃游猎而从事农耕。生存环境遭到剧烈破坏的苏族,长久不能适应这场巨变。他们既不事生产,又无法继续狩猎,有的酗酒颓废,有的参与反白人的秘密宗教仪式,于是沦入贫困悲惨的境地。苏族著名的首领,如坐牛、疯马等人,都以抵制白人文化而见称于史。但抵制的结果却是,“我们总在挨饿:我们从未够吃”(33)。
    三种反应模式中,“吸纳-复兴型”可见之于那些传统文化濒于毁灭而力图自救的部落;“吸纳-繁荣型”则仅出现在五大文明部落;“抗拒-贫困型”多以大平原部落为代表。当然,这三种模式远不能概括和包罗印第安人对白人文化的因时、因地、因部落而异的复杂反应。任何一种模式的抽象,都不免有以偏概全的缺陷。
    四、土著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随白人到来而开始的历时几个世纪的文化接触,使印第安人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未能遵循其本身固有的逻辑而发展,所经历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变迁过程。土著文化的形态被扭曲,成为传统方式与白人文化的不和谐的混合体。不过,文化性质并未改变,土著社会演进一脉未断,印第安人也没有被同化,仍作为一个独特的种族和文化群体存在于主流社会之外。
    从文化接触开始以来,土著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由于疾病、战乱和饥饿,造成印第安人人口急剧减少。据一种估算,1500年土著人口在100-200万之间,1800年降至60万,1900年仅余25万人(34)。1900年以后,人口回升,1910年为27.6万,1950年为35.7万,1980年达到136.6万(35),大致恢复到1500年时的水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离开部落进入白人社区居住和工作。城市印第安人1900年仅占其总人口的1%,1980年已达74万,超过总人口的一半(36)。 这一人口格局的变动,也反映血缘纽带在土著社会的作用有所弱化。种族通婚现象更为常见。家庭模式也不似从前,母系色彩趋于消退,父系家庭成为主流。过去男子狩猎打仗、妇女种植采集的分工,已为男子挣钱养家、女子操持家务的形式所取代(37)。土著政治制度一度为白人社会所打碎,1934年以后逐渐得到重建,但其形式已有很大改变。各部落均拥有成文宪法,部落官员由选举产生,部落政府部门众多,分工细致,结构复杂,较之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38)。20世纪70年代以来,部落自治和自决取得较大进展,部落政府对于保留地事务的控制,与州政府在本州的地位近似。党派风气也传入部落政治,但由于印第安人缺少政治经验,这种美国方式往往引起争执混乱,影响政府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