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北美的白人文化,以盎格鲁-萨克逊人种为主体,具有一些判然有别于印第安人文化的特性。技术和器物上的先进,使白人得以在新大陆立足;制度和组织上的发达,则赋予白人重建社会的可能;以征服自然增殖财富为目标的人生观,又使白人具有强烈的攫取和夺占的欲望。从总体上说,白人文化在势能上据有极大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使白人获得剥夺土著居民以实现白人社会扩张的机会,而且在白人文化中滋长强烈的种族优越感和文化偏见,从而形成一场以征服和改造土著文化为宗旨的“文明开化”运动。 从根本上说,白人移居北美,旨在寻求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他们与印第安人之间,便发生激烈的生存竞争,因为两种生活方式根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在这种背景下,占据优势的白人文化,必然迫使土著文化为其扩张让路,致使两种文化不能和平共存。另一方面,受性质和势能差异的制约,两种文化也不存在彼此融合的可能。这就意味着,冲突乃是印、白文化接触的基本内容和突出特征。 诚然,两种文化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发生过交流,但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技术与器物的层面,而且主要出现于接触的初期。白人吸收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经验,而印第安人则采用白人的先进工具和物品。至于后来印第安人对白人生活方式的吸纳,已不属交流性质,而是白人社会的强制“开化”所致。故冲突是印、白文化接触的主旋律。具体地说,冲突表现为生存方式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不相容。印第安人的生存方式虽因部落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不出狩猎、捕捞、采集和简单种植几种,即使农业相当发达的部落,仍须辅以渔猎才能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通过直接占用自然资源而维持生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广阔的地域,地域的缩小或人口的剧增,都会造成生存危机。因此,一个较小的部落往往拥有很大的狩猎地。与此相对,白人由于技术的发达和市场的形成,不仅以生产系统为依托而谋求生存,而且超越生存的基点,为增殖剩余财富而开发资源,因而也需要扩充空间和占有更多的资源。白人因其技术的优势,故得以不断压缩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围绕土地的争夺,即构成印、白冲突的焦点。殖民地时期有人谈到,“大多数白人和大多数印第安人都意识到,他们的两种生活方式是直接对立的。两个种族都认为对方比自己低级;谁也不愿意采纳对方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印第安人和白人不能相处的原因”④。另外,印第安人由血缘关系而结成社会,并且没有发明文字,有关主权、疆土、土地权利和合法性的观念,还比较朦胧,使自以为“文明”的白人有机可乘而上下其手。印第安人不具备财产私有的观念,而私有制已是白人文化中的一个支点。印第安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而白人则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和用以致富的资源。印第安人以群体而生存,视共同分享为至上的美德,而白人社会以个体为本位,个人的权利和幸福受到突出的强调。印第安人以劳动为谋生的需求,白人却通过劳动掠取而积聚财富。所有这些观念和制度上的不同,均引起印、白之间的冲突。 任何两种异质的文化一旦发生接触,冲突便不可避免,何况印、白两种文化差异如此巨大,又长期在一块大陆上共处,且被纳入生存竞争的格局,其冲突之强烈和持久,在古今文化接触的历史上,自属罕见。白人文化以其技术上的优势,加上人口的增加,很快占据主动,对土著文化采取剿灭和改造的态度,使两种文化的接触具有鲜明的不平等性。 二、白人社会对土著文化的征服和改造 在讨论美国白人社会对印第安人的态度与政策时,国内学术界比较注重暴力驱杀和夺占土地的一面,以其更能反映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合理性。印白关系中的暴力因素的确不能忽视,数以百计的边疆战争以及无从计数的民间冲突,使印白关系史构成美国史上最血腥阴惨的一章。不过,暴力手段并不被白人社会认为是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理想途径,因为对一个种族从肉体上加以消灭,与基本的人类道义不合,任何理智正常的人都不愿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从文化上对印第安人加以改造,使之同化于主流社会,同样可以实现对印第安人的剥夺和消除种族冲突,因而一直都是白人社会的理性选择。白人社会对这一选择或称“文明开化”,或称“基督教化”,或称“美国化”,其目标不外是以白人文化取代土著文化,使印第安人成为“美国人”。白人社会用暴力方式从物质上征服和剥夺印第安人;“文明开化”运动虽不见刀光血影,但却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从文化上消灭和改造印第安人,同样是一种种族压迫的不正义行为,是一种更深层更隐蔽的暴虐。 白人社会以文化方式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主张,从殖民之初开始,历经几百年而不绝。1612年便有人劝告弗吉尼亚的白人,对印第安人不必动辄施暴,而应以“耐心和人道”来促使他们的所谓“邪恶本性”适应于“文明的形式”⑤。实际上,英王在1606年授予殖民贸易公司的特许状里,即明文确定把开化和改造那些“生活在黑暗中、对真正的知识和信奉上帝愚昧无知得十分可怜”的印第安人,作为殖民事业的一部分⑥。一些殖民地当局,很早便制定了“开化”的法令。美国建国后,也力争以“文明开化”作为其印第安人政策的基石。华盛顿政府的陆军部长亨利·诺克斯曾分析说,“文明开化”即使不能完全使印第安人进入文明状态,至少也可以使他们附属于美国的利益;而且,与军事征服相比,这一计划能节省开支而代价较低⑦。托马斯·杰斐逊就任总统后,十分热心于推动印第安人采纳白人方式,他认为,最佳办法是使印第安人融合到美国社会中,用武力对付那些以武力反对美国的部落,目的也在于推动同化进程⑧。约翰·卡尔霍恩在任陆军部长(该部当时负责印第安人事务)时明确表示。要反对边疆居民对印第安人的野蛮残暴态度,把“文明开化”作为解决“印第安人问题”的基本手段⑨。提出这些主张的时期,白人与印第安人在边疆地区的武力冲突愈演愈烈,尽管边疆居民及其代言人呼吁灭绝印第安人,但白人社会的理性选择,仍以“文明开化”为上策。19世纪50-60年代以后,土著部落已被完全打败,迁入保留地中,强制同化则成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主导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